董家鸿院士:穿越肝胆禁区 做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第一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
编者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医者,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立足本职、牢记使命,以甘于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传承大医精神,护佑人民健康。近日,人民网健康·生活频道、人民好医生联合推出《大医——中国医学界院士访谈录》系列报道。透过镜头,讲述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院士们的真实人生经历,领略中国医学界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
扎根肝胆领域三十余载,首次提出“精准外科”理念,建立包虫病防控体系……一切都是为了那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这是享誉海内外的肝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为之奋斗的人生信条。他用灵活的双手,为病患带去生的希望,诠释了“大医精诚”的真正含义。
董家鸿讲述从医之路。
阴差阳错“落入”医学院
从医近四十年的董家鸿,走上学医道路却很有“戏剧性”。高考时并没有填报医学专业的他,阴差阳错“落入”了医学院。而他对医学真正开始感兴趣,已是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
“当时我开始学习《药理学》等涉及人体机能学的课程,正是这些课程,让我领略了生命的奥妙和人体的精美,从此激发了探索人体的兴趣。”他微笑着回忆。
年轻的董家鸿可能想像不到,从此以后他所走的道路,却成就了他成为医生、教授和科学家的三个人生梦想。
董家鸿正在为患者看诊。
“扎根”青海,与“虫癌”搏斗
包虫病是一种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农牧地区广为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包虫病由寄生虫引起,可人兽共患。其中,泡型包虫病如未及时治疗,10年病死率达90%以上,被称为“虫癌”。
对于董家鸿来说,彻底消灭肝包虫病,是他的毕生奋斗目标。多年来,他走进牧区,遍访病患,从起初通过外科途径解决包虫病人治疗问题到建立起包虫病防控体系,实施包虫病清灭计划等……他与包虫病进行了无数次“交锋”,也实现了该病高发地区青海省的海西州、西宁市包虫病清零。
“我每年都要去青海,都会给包虫病患者免费做手术,这么多年下来,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做了多少例了。”董家鸿说,每一个生命的唤醒和成功的手术,是我作为一个医者最幸福的事。
他向记者讲述,有一位藏族女孩,是包虫病终末期患者,正常肝脏的80%已被包虫吃掉,只剩15%左右。这样的病例,在过去无法治疗。
通过体外肝切除的方法,董家鸿成功将女孩的病灶彻底清除,并修复了被侵犯的血管,让她重获新生。
“这个女孩子术后恢复非常顺利,已经正常上班了。我这几次到青海,她来见我,完全是个健康的姑娘。”董家鸿说着,露出了笑容,用这种技术为藏区的民众服务,我感到非常的开心!
从2014年起,董家鸿每年到青海几十次,为当地患者进行义诊,那里已经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在董家鸿的带动下,国内一大批顶尖肝胆外科专家纷纷投入到了帮扶包虫病防治的工作当中。
“开别人开不了的刀,治别人治不了的病。”恩师黄志强的一句话,让董家鸿受益终生。
提“精准外科”理念,挽救更多生命
面对患者病情的复杂性,董家鸿提出了“精准外科”的理念,使原来被认为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也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简单来讲,精准外科相当于精确打击,以最小的损伤、最小的周围组织损失,获得最大化的病灶清除。”解释起“精准外科”的内涵,董家鸿侃侃而谈。他进一步解释,“精准肝胆外科”则是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通过准确的决策和精确运用最适宜的治疗方法,实现在病灶清除、肝脏保护和损伤控制这三个外科要素之间的平衡,最终实现外科干预的安全、高效和微创,使病人最大化的健康获益。
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是董家鸿一生的追求。“开别人开不了的刀,治别人治不了的病。”这是董家鸿的恩师黄志强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被他刻印在了心里。他认为,这句话其实是在激励一代又一代肝胆外科医生,挑战难题、造福病患。
这一次,董家鸿又将挑战延伸到肝胆领域的世界难题——婴幼儿活体肝移植。由于婴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尚未发育完善,胆管和血管都很纤细,手术几乎难以实现。
面对弱小生命,董家鸿心疼不已,不断研究治疗策略。“很多小孩有先天性疾病,造成肝功能衰竭,只有移植才能救命。”经过反复尝试,董家鸿创造了一台台成功的手术案例。“作为医生,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这些儿童患者,生命重新绽放光彩。”董家鸿说。
董家鸿带领团队研发的智能化疫情防控系统。
研发智能化疫情防控系统“精准抗疫”
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董家鸿亦将“精准外科”理念运用其中。他认为,治疗重症患者更需要精准的理念、精准的方法和精准的技术。
比如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的精准判断。这类患者会出现多器官损害的情况,需要对每一个器官损害程度尽可能地定量化分析,然后精准确定治疗对策:是否需要上呼吸机?如何维护全身内环境的稳定……只有准确地应用这些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是在治疗方面,主要是针对发病机制,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和方法。由于现在还没有针对这类新冠病毒的有效药物,目前在重症病人救治上的主要策略,还是对器官功能的支持和综合治疗方法。
面对疫情防控的一些难点问题,董家鸿带领团队研发了八个智能化的疫情防控系统,其可以覆盖个人防护、社区疫情管控、院内精准医疗、隔离者远程协同医疗及康复者照护等各个方面。
董家鸿认为,集“良医、学者、领导力”三位一体的人才是时代所需,人民所求,自己必须为此尽全力。
打造“良医、学者、领导力”三位一体专业人才
2016年12月29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临床医学院,由董家鸿担任院长。临床医学院成立后,清华大学医学院就形成了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医工程、公共健康在内的完整学科体系。
对于医学院的发展,董家鸿希望能够将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建设成为最好的临床医学院。他认为其中的关键,要先做强师资队伍,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要培养集‘良医、学者、领导力’三位一体的人才,这是时代所需、人民所求,我必须为此尽全力。”他斩钉截铁地说。
2017年,当董家鸿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际,他儿时的职业梦想一一实现:他是中国顶级科学家团队中的一员、他是清华大学的一名教授、他也是著名肝胆外科和肝脏移植专家。
如今,当别人问起董家鸿最喜欢哪重身份时,他总会坚定地说,我最喜欢当医生。“作为外科医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理念和一种新的术式,治愈一大批病人。这是我们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