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冷战象征 台中清泉岗机场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时间是1965年,隶属于美军的飞行员约翰.克梅茨(John Kmetz)踏上了台湾的土地,准备到他被分配的单位,位于台中的公馆空军基地。

这是美军在亚洲最大的空军基地之一,早在1957年就开始建设,跑道规格不逊于二十年后兴建的桃园国际机场,足以让巨型的运输机、轰炸机在这里起降。比克梅茨早几年到基地参观的《中央日报》记者刘毅夫说,从台北飞过来的时间不长,反而是落地后的滑行太过漫长,长得让他都有点寂寞了。搭上吉普车在基地参观一圈后,这位记者描述的景象,仿佛他是进了一座科幻主题乐园。

一进入机场,人们就会想到太空时代,原因是这个环境太新颖,太空旷,在新式的飞机啸声中,又感到不太习惯。这里一切都是庞大,用尽目力跑道只能看见三分之一长度,滑行道也是如此,整个基地的轮廓,看不见十分之一,几幢新建的大棚厂,完全是钢筋水泥建成,拱型流线式,好像天方夜谭上的荒唐沙漠包,近看却是真真实实的硕大棚厂。基地里的仓库区,好像码头,更像大火车站,新建的若干条轨道,像蛛网似的深入低谷、平野、山区,那里有庞大库房,及有顶无墙仓库,还有无墙无顶的库场,面积大、东西多,恐怕最高明的小偷儿到了此地也发愁,他将不知熊掌和鱼,哪种最可爱…,但克梅茨应该没有这位记者这么兴奋。

当巴士经过大门岗哨,开进这座戒备森严的基地,克梅茨发现这里的建筑物远远少于他的想像,更多的是帐篷、帐篷,无数的帐篷。好吧,这的确不太能算得上一座基地。参观和实际驻扎难免有点落差。

为什么克梅茨和其他飞行员要花上十几个小时,飞过一整片太平洋,只为了来这个大到夸张的露营区报到?这就说来话长了,差不多要从1950年讲起那么长。美军来到台湾的契机,最早源自1950年爆发的韩战。表面上,这场战争是朝鲜半岛上两个政权的战争,但在冲突的背后,这也是美国和苏联的代理战争。在二次大战之后,这是传统西方强国和新兴共产集团之间最早的激烈冲突。

西方阵营之首的美国为此展开了一连串调度,其中一项就是护卫台湾海峡,命令护卫太平洋地区的美军第七舰队经过台湾海峡,警告大陆那一边的共产政府,要想攻进台湾,得先过美国这一关。以第七舰队的行动为起点;1954年,战争最前线的金门在这一年吃了数万枚的砲弹,而来到台湾的国民政府终于得到强大的援军,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在台湾的军事部署和建设即将正式开始。

以战略位置来说,台湾是美国绝对不想丢掉的一个据点,要是这个东亚第一岛链的中枢被共产集团拿下,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家可能会接连沦陷。驻扎台湾的初期,美军提出了许多军事建设的规划,包括高雄、基隆、澎湖等地的海军设施,以及未来的空军核心基地:公馆机场。

如果克梅茨的战争经验够丰富,他或许会知道,公馆机场其实在日本统治的1936年就已经启用,当时甚至不是军事基地,只是一般的民用机场。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公馆机场才被挪作军用,送走了许多让美军头痛的神风特攻队战机,大肚山一带也出现许多碉堡、坑道等军用设施。享有台地的地势优势,又有基础的军事建设,或许这些都是美军看上公馆机场的原因。

公馆机场原来是马匹训练基地,占地约80公顷。1936年日本统治时期,日军在丰原郡内兴建200公顷的台中飞行场,即公馆机场。冷战时期,因《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协防需求而将机场扩建。1958年,八二三炮战爆发,美国军机进驻基地,自此美军陆续来台,1966年3月20日更名为清泉岗机场,代号CCK(Ching Chuan Kang),在越战期间担任美军中继补给站的角色。2004年,因台中都市发展及扩张,位于西屯区的水湳机场停止使用,将民用部分移往清泉岗机场西南角,今称为台中国际航空站,又称为台中国际机场(Taichung International Air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