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诱因不足 专家吁再释出容奖
台北市南机场都更进度引起关注,不少住户担心若无法1坪换1坪,居住空间会非常狭小。(本报资料照片)
台北市都更处分析民众忽略都更兴建、容积增加皆需成本,各个都更基地条件皆不同,却要求齐头式的1坪换1坪,难以达成导致整合日益困难,不过,有学者认为,在整体容积管制下,政府应可再释出容积,透过各种的补贴手段,成为推动都更的有力工具。
台北市副市长李四川指出,或许很多民众并不是想获利,而是希望都更完的房子可以跟原本房子一样大,但现在分回坪数都含公设,因此比起先前的房子都会缩减。
「1坪换1坪不是不能做到,但民众得自掏腰包或贷款,买回坪数。」李四川说,市府能做的就是提供贷款利息补贴,未来即使屋主去世,或有一天无法偿还贷款,原房屋也能折抵债务。
李四川直言,老房子如果容积奖励不给高,不要说1坪换1坪,分回来的面积都会很小,按照原本都更奖励规范,海砂屋获得30%的容奖,就不能再多领耐震力不足的奖励,间接导致都更诱因不足。
他强调,在市长蒋万安上任后,推动「都更8箭」中关于防灾都更专案,将取消容奖为原容积2倍的限制,经都更审议会同意后,容奖即可超过2倍的上限。
内政部前部长李鸿源则表示,都市更新是非常复杂的课题,无法用「1坪换1坪」一语概之,但地方政府能给予都更容奖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更是推动都更的筹码,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说可以给到什么程度,但必须要与整个都市计划结合在一起,通盘考量。
政治大学不动产研究中心咨询委员、政大地政学系教授林左裕认为,在整体容积管制下,虽然容奖并非政府说给就能给,但政府应可以再释出一些容奖,毕竟透过各种不同面向的补贴手段,都是推动都更的利器。
他指出,花莲强震凸显防灾型都更重要性,但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政府只敢在震灾发生时,对有倾倒风险的建筑祭出强拆手段,而平时即便有防灾型都更目标,依旧瞻前顾后不敢强拆,导致每次震灾都要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
林左裕表示,因此政府提供都更补贴可能加速都更推动,尤其是对防灾型都更进展,但政府补贴一定要到位,例如增加容奖或直接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