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海上「救難神器」救人命 救援單位疾呼修法成標配

时序入夏,潜水等水上活动增温,意外可能随之增加,被称为「救难神器」的海上求救追踪器近年渐被使用,愈来愈多救难单位、放流潜水成员佩挂,救援单位建议交通部修法,让追踪器成为水域活动必备品。其功能如住家灭火器一样,意外发生时能缩短黄金救援时间,减少憾事发生。

今年1月云林县林姓男子到北港溪出海口海钓,因被大风吹落海中失踪,家属心急如焚,林妻发文协寻,林男遗体15日后在云嘉外海的外伞顶洲被寻获。救难人员感叹,「如果有配戴追踪器,家属就不用煎熬半月」,类似这样的悲剧不少,能找回遗体都还算幸运,很多漂走多年未寻获。

水上活动过程海流瞬息万变,一旦发生意外常瞬间消失,求救追踪器有卫定功能,各地也有潜水客因为被海流漂走,离开预定范围,靠追踪器找回案例。

基隆市救难协会总教练王铭祥说,很多人一直要求开放海域、海禁,但其实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安全配备要提升,自己救自己,「短时间就可以找到人,不必每次就出动直升机。」他回忆,曾有一次搜索救难过程中,直升机就飞在漂流者的头顶正上方,但他们将人救回后,直升机仍未看到人。

王铭祥表示,依交通部观光署水域游憩管理办法,第20条目前只规定,「载客从事潜水活动的船舶,应配置具防水装备及卫星定位功能的行动电话等通讯设备,供潜水教练配戴及联络通讯使用」。但实际经验出事都是学员,建议修法应扩及学员要配备追踪器;第二立桨、独木舟、海钓、矶钓等水上活动项目也建议鼓励使用。

中华民国灾难救援协会监事薛永读说,配挂海上求救追踪器找到人机会大增,搜救时间也可缩短,建议政府单位可以整合系统或者规范,能成为标配是最好,增加个人安全系数。

容易发生漂流全台海域都有,包括垦丁七星岩、澎湖、东北角、北海岸、小硫球、绿岛等,已有不少潜水业者会为潜客配备追踪。

交通部观光署署东北角及宜兰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处长游丽玉表示,基于方便搜寻救援理由,推动以法律强制民众从事特定类别如潜水、独木舟等需有定位设备,会有侵害隐私权疑虑,目前无推动修法想法。

至于何提升活动安全,游丽玉表示,是否准备GPS定位设备,由民众自行判断是否有活动需要,自行增添。建议多先了解环境特性,预先做好准备,比方说从中央气象局取得海气象资讯、注意遵守管理处设置的警告、禁止牌示等。

基隆市海洋及农渔发展科长蔡馥咛说,水上活动多元,定位追踪器对浮潜、立桨、独木舟等安全多一层保障,目前多鼓励业者让学员佩戴使用。

潜水、立桨等水上活动如果发生意外,多数救难单位找到时已难活命,甚至连遗体也不找不回来,海上求救追踪器近年日渐被使用,成为保命工具之一。记者游明煌/摄影

水上活动过程海流瞬息万变,一旦发生意外常瞬间消失,求救追踪器,方便立即找人。图/王铭祥提供

基隆市救难协会总教练王铭祥说,很多人一直要求开放海域、海禁,但其实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安全配备要提升,自己救自己。记者游明煌/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