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金融科技导流乱象调查③:那些放在表外的可观利润

此前,蓝鲸财经针对金融科技行业的导流乱象,发布了系列报道的2篇独家稿件《独家|金融科技导流乱象调查①:流量倒卖成行业潜规则,从有利可图到逐渐依赖》和《独家|金融科技导流乱象调查②:持牌消金、大助贷留恋36%客群找"马甲"》。

本篇,蓝鲸财经将重点讨论流量倒卖产业中的多种结算方式及套路玩法。

流量倒卖产业的四种主要结算模式

在首篇独家稿件中,蓝鲸财经已经罗列出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部分公司。可以看到,倒卖流量这条产业链,涉及的公司非常之多,其模式以及流量背后的定价也参差不齐。

流量倒卖在模式上大体可分为四种(实际情况不止四种):UV、CPA、CPS、分润结算模式。

第一种UV结算模式,即在固定时间段之间,以访问广告的一个独立用户做为一个结算数。

消金渠道人士张灿(化名)向蓝鲸财经介绍:"目前,导流一个UV的市场价在2块钱到3块钱,不过也有某些线下不合规的金融机构为了获客,会给到每个用户6块钱到7块钱。但UV一般都是给高炮导流的,现在市场上基本没听过以UV模式结算的了。"

第二种CPA(Cost Per Action,按行为收费)结算模式,即用户完成一个指定的操作行为之后,对投放平台进行付费处理。在金融产品中,常用的指定行为有:注册、完成四要素填写、完成基础授信提交等。这时候用户已经完成了流程操作中的30%甚至更高,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收费,对于引流方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张灿表示,"假设有某用户A,他被导流给了某助贷平台,他只要完成了贷款产品的注册,那么该助贷平台就要支付引流方15块钱到18块钱的市场价。如果用户A完成了注册,并且把自己的姓名、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填写后,点击了征信授权。那么此时该助贷平台就要支付引流方30元至50元的市场价。如果用户A提交了征信授权,征信机构及助贷平台经审核后给到了用户相应的放款额度。那么此时,该助贷平台就要支付引流方300元的引流中介费。比如度小满给其他机构导流的价格是170元至350元,在行业里是正常价格。"

第三种CPS(Cost Per Sales,按实际的销售数量进行收费)结算模式,是在金融产品中被使用最多的一种结算方式。对于金融产品而言,成功放款是一个CPS。

在金融流量买卖的场景下,CPS结算主要是按照放贷的百分比来结算。目前,市场价格是首贷收取放款交易金额(GMV,商品交易总额)的3%,复贷收取1.5%-3%,且是API渠道,H5渠道的费用比API渠道略低。

第四种是分润结算模式,即按实收利息的分润进行结算,与CPS模式相似,其亦是交易后置结算,即在客户发生实质贷款交易之后进行结算的一种模式。目前,分润模式的市场价格是实收利息的20%-30%。

"市场上也有把分润结算的利润说成6%-7%的,以20%-30%的分润占比为例,6%-7%就是指按分润口径计算下净利息的20%-30%,折合成利润是6%-7%。如果做24%以上的贷款产品,各家年化不良率的真实水平在10%-12%,对于尾部的助贷方和银行来说也是有几个点可赚的。"

倒卖流量利润可观可放至表外运作,度小满被指"考虑做API接口导流24%以上业务"

"倒卖流量,实际是很挣钱的。像度小满、乐信这种头部的助贷平台,即便在整个流量产业链里只是中游的角色,一年也能靠卖流量挣个大几亿,比如分期乐一个季度的流量收入在1.3亿左右,只不过这种业务很多都在表外了。且这个仅仅是收入,也是他们自己前端投放出来的。"消费金融机构高管朱俊(化名)表示:"以度小满举例,他们如果只是通过小贷牌照来放贷,那这其间产生的自营收入与卖流量的收入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像他们这种平台就是靠做流量生意来挣钱。"

"通过API接口导流的价格与H5导流的价格不同,有的H5合作分润是30%,比如度小满。度小满从明面上不能做36%的业务开始,就一直在慢慢的把这一块高风险的流量导给其他家,去让其他家去做。"消费金融机构运营负责人李娜(化名)补充道。

关于度小满到底采用的是API渠道还是H5渠道进行导流,蓝鲸财经得到的普遍答案是"都有"。上述两种导流方式有一个根本区别,在于通过API渠道借款,在用户借款交易之前,流量交易的前后平台就会把用户信息进行一个"撞库",这会涉及到用户信息的流转,贷款通过率比H5高。而H5渠道,用户借款交易发生在一个独立运行的页面之中,用户信息需要重新填写,在贷前一定程度阻断了个人信息的留存转让。

"API通俗来讲,就是下家需要的资料,在上家平台那儿已经有了一份且被上家的风控拒绝过,因为这个用户在上家已经申请过授信,只是被拒绝了才会引流给下家,那么这份用户资料上下家直接传就行了。"朱俊称。

一名与度小满内部人员有深度联系的业务人员对此表示否认:"度小满确实正在考虑做24%以上API接口的导流业务,不过做API接口导流会有很大的合规风险,目前他们还不敢做,现在只敢做24%以下的。他们现在导流24%以上流量主要是通过H5。

哈啰导流业务"旱涝保收",拒量对外导、分润做担保

流量倒卖另有多种"骚"操作,难以用寻常的结算模式来描述。

"据我了解,有些平台会找愿意做实兜的融担公司,银行做固收的资金方,融担同时要过银行和资产方的准入,因为怕融担卷款跑路。这个业务目前有几家在做,比如哈啰,但规模并不大,难用寻常的模式来定义。" 李娜表示。

另外,在拒量业务这件事情上,蓝鲸财经调查到,行业中有四家机构玩法"时尚",旱涝保收。

具体操作是,上游流量方将拒量导给下家去承接,上游流量方躺收分润。同时,流量方再将这笔分润用作与下家(即承接方)合作的风险赔付金,上游流量方给资金方(如银行、消金等)留的是固收,其他收益均是自己收走。

有风险赔付金做担保,就能吸引更多的下游承接方。

假如客户还款,那大家有钱一起挣。假如客户未还款,那流量方就把此前挣到的分润挪过来用作承接方的风险赔付。由此可见,有些玩家作为流量方,在导流业务中最差也就是将分润全部当做风险赔付金分出去。但即使是最坏的结果,流量方也不会亏损,最多就是这一笔业务没赚钱。

这样操作的流量方中,就有哈啰。

多个接触过哈啰的独立信源向蓝鲸财经表示,哈啰导出去的流量质量,"非常一般"。

倘若推来的客户拒绝还款甚至批量拒绝还款,则实打实将承受不小的亏损。而能被推过来的客户,往往是已经被旱涝保收的上家拒绝过的高风险用户。

朱俊表示,此类合作的方式将风险充分转移给承接流量的下家,保护了哈啰自身的利益,确实是非常聪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