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台湾土地改革效率全球第一 四年完成欧洲百年目标
公共电视历史纪录片《未完成的任务:现代台湾缔造者》即将于3月9日晚间10时至11时播出第三集「翻转命运的土地改革」,《ETotday新闻云》独家抢先曝光精彩内容。本集聚焦1949年到1953年间的土地改革政策,背后虽有其政治动机,却也让台湾成为全球土地改革效率最好的国家,只用四年就完成欧洲百年才达成的土改目标。
谈起台湾的土地改革,时间得倒回到1949年,撤退到台湾的国民政府,对外面临国际的复杂情势,对内则有地主与佃农间的冲突隐忧。
中国地政研究所所长林英彦在纪录片中提到,从日据时代开始,台湾土地大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1甲地以下的户数有65%,但他们占有的土地面积只有15%,所以大部分农民就要向地主租土地来耕田。」
宜兰农友陈荣昌则回忆,自己15岁以前没有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所以那时务农很辛苦,「地主随便就给你换人,给你调租,管你再好也没有什么用,农民无法全心照顾那块地,变成种出来的粮食啊,我们的米吃不够,就是说自己种田都不一定有米可吃。」
▲▼台湾土地改革堪称是土地版的「美援」。(图/公视授权使用)
为了推行土地改革,国民政府带着美国的经费与支持,订出明确的三步骤,1949年实行三七五减租,1951年实行公地放领,1953年实行耕者有其田。而在没有电脑的年代,「耕者有其田」动员上万地政公务员完成地籍总归户,甚至为台湾经济奇迹打下基础。
纪录片提到,有鉴于日本用现金补偿地主,却因通货膨胀而贬值,国民政府选择用土地债券和四大国营企业(台泥、台纸、工矿、农林)的股票补贴地主,等于把农村的资金转换成工商业的资金,对往后台湾经济发展、工商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本集「翻转命运的土地改革」聚焦1949年到1953年间的土地改革,探讨当时政府如何由上至下,以国家权力进行温和农村土地改革。纪录片采访多位农民,已故国策顾问「昆滨伯」黄昆滨也是受访者之一,听他诉说对土改的看法,对土地的感情,无疑是纪录片的另一个亮点。
▲已故国策顾问「昆滨伯」黄昆滨是纪录片的一大亮点。(图/公视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