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讨厌你的人,根本不需要翻脸,记住这3句话就赢了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曾在课堂上,讲到一个经典故事:
大文豪苏东坡和佛印相识多年,二人常在一起畅谈古今。
每当两人辩论的时候,苏东坡总是会败下阵来,这让他心中甚是不甘。
某一年春日里,伴随微风和阳光,他们二人相约湖边,泡上了一壶茶,静坐清谈。
因为舒适的环境影响,令佛印感到心情愉悦,于是他便开始打坐,头顶也随之飘起了袅袅蒸汽。
苏东坡见状便问佛印:“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佛印回答:“东坡兄,我看你像一尊佛。”
紧接着佛印也以同样的问题问对方,结果苏东坡笑着答道:“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这场交谈中,苏东坡以为自己占据了上风,赢了一局,随后便开心地跑回家将此事说给了妹妹听。
苏小妹听完后笑着解释:“我看你是输了。人家心中是佛,所见之处,处处是佛。那么你呢?”
讲完故事后,陈果表示:
“你以什么样的双眼看世界,其实印证了你有什么样的心眼。”
人一生行走于世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人喜欢你,自然也会有人讨厌你。
有人事事周到,处处给你足够的尊重;也会有人处处挑衅,试图用一两句评价左右你的人生。
面对不尊重你的人,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用多少心力去交往,最终决定了你世界的颜色是什么样。
对付讨厌你的人,越放在心上,生气的次数越多,争执越激烈,生活越杂乱。
从现在开始,与人相处,牢记这3句话,你就赢了。
“我能掌控的只有我是否尽力,至于我尽力之后,别人喜不喜欢我,不要费力琢磨。”
知乎有个问题: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这样写道:
“不再把人际关系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更不会耗尽时间和精力去维系那些让你费劲的感情。
人来人往不强求,远近亲疏随缘分。”
有多少人在年少时,对于世间诸事,总想求个圆满的结果。
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渐渐明白:有些人,尽心就好,不必强求相伴一生;
有些事,尽力就好,无需费力追寻完美。
不是所有的相遇都必须有个美好的结局,更不是每段关系都能长期保持和和美美。
自媒体博主糖一曾在视频中,说起了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初入社会时,前辈告诉她:
“别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社交上,努力工作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可当时这句忠告左耳进右耳出,全然被她抛在了脑后。
开始工作后,她努力想要经营好与每个人的关系,希望能交到越来越多的朋友,也想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
当同事喊她一起点外卖时,她立马迎合对方;当大家约着一起聚餐时,她也为了显示合群,立即热情加入其中。
时间久了,看似和大家越来越亲近,可事实上,她为了维系这些关系早已筋疲力尽。
有人找她帮忙点外卖,却不给她饭钱;有人向她借东西,却时常有借无还。
一群人外出聚餐,却在聚餐快结束时一哄而散,独留她一人收拾残局买单。
起初她怕得罪人,也担心伤了彼此的情分,所以将委屈都咽了下去,不想计较太多。
可她的忍气吞声不仅没有换来一丝愧疚,反倒让其他人变本加厉,一旦她拒绝别人的请求,就会被肆意辱骂。
面对这些毫无意义的人情往来,她当断则断,不再惧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也不再刻意追求人人喜欢的结果,亲疏皆顺其自然。
从那以后,她屏蔽了那些消耗能量的信息,直截了当地拒绝了所有无理的请求,远离了错误的圈子,把时间和精力都留给了自己,工作和生活都开始走上坡路。
《流金岁月》里,有段台词说的很好:
不是所有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不是所有人都能携手一生直到老去。
人情世故的事,尽心尽力足矣;人来人往,本就是生活常态。
整日耗尽心神去琢磨旁人是否喜欢自己,忧心身边人会不会讨厌自己,只会徒增烦恼。
需要不断讨好的感情,学会及时止损;让你感到痛苦的关系,别再苦苦挣扎。
以平常心,看待无常事。失去的一切,都是风景;最后留下的,才是人生。
“别人对你的打分是他对你的看法,他不了解你的时候,你又何必去在意他的打分。”
《十三邀》有一期,邀请了企业家汪建,他谈到一个观点:
“精神上的东西,要靠自己化解。”
在汪建看来,若是与人发生争执,根本不用去想对方是怎么想的,对方的谩骂听不见就完了,你难道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吗?
世间非议太多,无需反复思虑,趁早躲开痛苦就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人生中有太多时刻,让你感到疲惫的源头,正是精神世界负重过多。
别人随口骂了你一句,你耿耿于怀两三年,导致这两三年都活在自证里。
旁人无意的一个眼神,你左思右想探深意,此后的日日夜夜都内耗万分。
你若总是在意别人对你的打分,只会长久地活在别人的看法里,永远找不到自己的节奏。
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懂得适当屏蔽外界评价,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松绑”。
作家杨绛曾在礼堂演讲时,一名学生突然站出来斥责她的言论有问题,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
她听着对方莫名的攻击,心中纵然有万千疑惑,也并未就此展开争论,事后也没有找人当面对质。
她不想纠缠于无端的指责之中,而是远离喧嚣,不再理会,继续潜心研究学问,没过多久,流言也随之消散了。
所谓“精神不受力”,指的正是:
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而影响自身的心情。
你越是在意别人的目光,就越容易因此为难自己,从而小心翼翼,内心永远惴惴不安。
久而久之,人的精神垮了,生活的节奏也会随之崩塌。
如果要问,一个人最了不起的能力是什么?
最好的答案大概正是:内核稳定,精神上松弛自在;保持平和,坦然允许一切发生。
对于别人无理的责难,最好的应对态度是不争对错,停止纠缠,就像陈果所说的:
面对物质条件的比较,最好的处理方式是不争高低,过好自己的生活,走好脚下的路。
余生最通透的活法,莫过于:富养好心态,每天活得开心,日子过得舒心。
“与其和他人一起‘寂寞’,不如试着换个角度,学着一个人‘好的孤独’,来一点自安于世的独处。”
余秋雨在《山居笔记》里写道:
人在未经世事的情况下,总以为多个圈子,就会多条出路,多个朋友,就会多个选择。
半生已过,越来越觉得,并非所有圈子都能强融其中,人永远无法讨得所有人喜欢。
与其追求圈子的大小,朋友的多少,不如适当放过自己,给灵魂得以独处的空间。
作家王小波年轻时,常常被人戏称为“野牛”,可他对此却从不放在心上。
若是遇到不喜欢的人,他绝不强行逼着自己违心交往,宁愿孤身一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人群越嘈杂,他越不会往里挤,而是找个静谧的空间里阅读,沉浸在书籍的内容里感受快乐。
大家坐在一起吹牛聊天,他不想加入这些无聊的事情,便跑出去给孩子们讲童话,在童趣中收获满足。
有时候,他喜欢一个人待在书房里,细品文字的美好,在安静的岁月中找到内心的平和。
有时候,他也喜欢独自躲起来做一些手工,从中探寻生活别样的趣味。
旁人觉得他不合群、举止怪异,他也并不把这些评价当回事,而是将自己比作“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有时候,待在那些让人不舒服的环境中,面对讨厌自己,自己也不喜欢的人,每分每秒都感到煎熬。
倒不如学着自安于世的独处,总好过灵魂上的痛苦。
郭晶晶说过一段话,堪称“人间清醒”:
后半生,宁可独处,绝不将就。
做一个孤独不寂寞的人,试着成全自己的内心,远离世间纷扰,找回生命的安宁。
独来独往,自有一片天地;一个人的细水长流,亦是清欢。
陈果在《好的孤独》中谈到了幸福的3种状态:
第一种是外界看来幸福,即他人的认可;
第二种是肉体的幸福,即感官的快乐和欲望的满足;
第三种是灵魂的幸福,即精神的充实和内心的安宁。
从今往后,别再为了不值得的人耗尽心神,学会关好身后的门,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心安。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寒露
作者 | 枳为橙,来源:听书369(ID:tingshu369)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