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政策成为欧美各国的心病
必须说,不仅很多欧美政府对中国日渐敌对,中国在很多欧美国家民间的口碑也不是很好。
中国人曾经很在乎,现在不在乎了,但不改变中国在欧美不讨人喜欢的现实。
这里有欧美的文化傲慢的原因,也有欧美媒体恶意抹黑的原因。在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影响上日益崛起的现在,中国碍了很多人的事,更是砸了很多人的碗。
美国对中国ICT的围堵与其说是国家安全原因,不如说是科技和产业高地原因。欧洲对中国电车的封堵则直接是出于害怕竞争。
但中国毕竟崛起了,对美欧的倒行逆施不再逆来顺受,而且中国的反击很刁钻,直击美欧的软肋。
这使得很多国家的对华政策成了心病。一方面,对华强硬成为政治正确,甚至是拉选票的着力点。
另一方面,对华关系太糟了,中国的反击也弄得各国很难受。弄到最后,对华强硬可以拉选票,但关系冻僵可能丢执政。
澳大利亚的莫里斯是第一个,日本的岸田是第二个,韩国的尹锡悦不知道是否会成为第三个。
澳大利亚上蹿下跳时,知道中国不会拿铁矿砂开刀,以为可以有恃无恐,结果中国拿小麦、大麦、龙虾、葡萄酒开刀。
在表面上,澳大利亚通过铁矿砂出口依然赚大钱,转手补贴农民不是多大的问题,但补贴与盈利还是不可相提并论。
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亚获益的矿工和老板少,受害的农民、渔民、酒庄主多。
中国的打击面按钱算不大,按人头算很大,实际收效大大超过货币价值。在大选中,莫里斯的中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败选的因素。
安倍是日本近年来最“狡猾”的首相,既热衷上蹿下跳,又善于在适当的时候放软身段。
岸田放大了安倍的上蹿下跳,但不懂得放软身段,还以为抓住美国可以解决日本的一切问题,结果因为黑金丑闻、经济乏力和执政乏绩而民调跌到20%的危险线,被迫辞职,否则就要被辞职了。
中国因为福岛核废水排放而禁止日本水产进口,日本人免签待遇在新冠后迟迟没有恢复,对华出口也低迷。中国政策不是岸田下台的主要因素,但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冯德莱恩不是选出来的,但她面临同样的难题。
在电车问题上向中国发难符合欧盟的政治构想和法国等国汽车工业的经济利益,但当中国反制的大刀挥向欧盟酒类和乳制品(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时候,法国、意大利、爱尔兰、德国都感受到深深的寒意,各国政府受到的农民压力最后必然回传到布鲁塞尔,迫使中国电车在欧洲生产的设想也未必兑现。
在“初投”时,西班牙赞同,德国弃权;现在桑切斯到中国来了,回去就说需要重新考虑,德国赶紧附和,意大利的梅洛尼来也是说软话。
接下去的“终投”不知道是否会有变数,但至少这一票投得很沉重。对了,欧盟决定推迟投票,没有说明原因,有消息说,欧盟从很确定能通过到不确定了,需要更多时间“做工作”。
挪威直接宣布,不是欧盟成员,不跟,尽管挪威在几乎所有政策方面都与欧盟保持一致,属于非成员成员。
加拿大也开始受到压力。加拿大对华出口以农产品为主,油菜籽实质性禁运是很大的打击。在孟晚舟事件之前,每年春夏之交时,Alberta大地一片金黄,油菜种得那叫一个欢。
之后很多年缓不过来,现在都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又要再受一轮打击。不种油菜可以种小麦,但小麦不赚钱啊,要不谁还种油菜,成本高,伺候和收割还麻烦。
哈里斯还没有当选,但对华政策方面似乎“谨言慎行”,不惜作为特朗普明显的攻击把柄,也要抓一个“知华”的沃尔兹坐竞选副手,有可能代表对华政策思维的调整。寸土必争、每坑必跳已经弄得美国既有满满的挫败感又很疲惫。
不管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中国越来越成为绕不过去的存在。如果可以无视中国反制的影响,相信欧美各国都会“听从民意”,大大增强反华态势。
但中国的反制使得欧美社会在经济上最脆弱的部分收到重压,压力最后必然以选票或者其他形式传达回政界。他们只能一面大肆围堵,一面高呼“不打贸易战”。
既要对中国强硬,又不能使得对华关系陷入封冻,对华政策正在成为欧美政府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