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民族融合的中国文明——朱元璋废丞相制 皇权独尊(六)
就这样,忽必烈家失去中国的领土,中国史的第三期元朝时代结束,不过元朝并没有就此灭亡。妥懽贴睦尔汗最初将宫廷设在上都,翌年,上都也被攻陷,于是又迁到更北边的应昌府。一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妥懽贴睦尔汗死在应昌府,由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承汗位(北元昭宗必里克图汗)。明朝后来追赠妥懽贴睦尔汗「顺皇帝」的死后称号。之后约二百七十年间,元朝续存于蒙古高原,史书称之为北元。
明洪武帝只有虚名
元世祖忽必烈薛禅汗开创从北蒙古至南海的大帝国,直到元朝君临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惠宗妥懽贴睦尔(顺帝)的治世为止,帝国组织架构发展完成,其政治和经济制度由一三六八年取代元朝统治中国的明朝继承。
明太祖朱元璋(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在位)是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而且是乞丐开始起步,在白莲教秘密结社的内部慢慢往上爬,终于在四十一岁的时候当上皇帝。他虽然当上皇帝,但刚即位的朱元璋并不能随心所欲。朱元璋原本是白莲教徒郭子兴组的组员,就算在他占领南京开创专属的政权之后,朱元璋身边的亲信依旧是出身同一组的兄弟。虽说是皇帝与臣下,但实际上地位没有太大区别,大家都还是普通「你」与「我」的关系。
当时,朱元璋身边最有实力的是名为李善长的人物,他比朱元璋年长十四岁,原本并非朱元璋的直属,而是同为郭子兴的手下。因此,对于朱元璋而言,李善长就好像是他的兄长一样,完全无法任意下命令,是需要客气对待的对象。
李善长成为了朱元璋的中书左丞相(相当于现在的首相)。此外其他的高级官员一开始也都不是朱元璋的手下,而是郭子兴的手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朱元璋刚即位的十几年间,掌握军政大都督府(参谋本部)的是红巾的军人们,中书省(内阁)则是在与其连成一气的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之下,由郭子兴组员们占据,朱元璋只有皇帝的虚名,很少有大展身手的余地。朱元璋为了将来的独裁布局,立他的儿子们为王,透过儿子们培养皇帝个人的军队。
朱元璋封年长的三个儿子为秦王、晋王、燕王,分别赐予西安、太原、北京的领地,并在当地以护卫的名目,设立专属军队。其他年幼的儿子也被封为王。然而,由于所有人都还太年幼,因此没有前往领地,而住在朱元璋的故乡凤阳县(安徽省)。
一三七八年,等到诸王皆成长至二十几岁的时候,朱元璋终于展开行动。秦王和晋王首度前往自己的封地,翌年,各自率领护卫军回到南京。前往征讨青海省的养子沐英也率领大军凯旋回到南京。就这样,不属于红巾军系统的朱元璋直系军队皆集结在南京。同年末,朱元璋突然罢免中书右丞相汪广洋,流放海南岛。途中遣使追了上来,斩了汪广洋的脑袋。
翌一三八○年初,中书左丞相胡惟庸也以谋反的罪名遭到逮捕,立刻被处死刑。由皇太子指挥的皇帝军在南京城内袭击红巾军体系的军队,虐杀一万五千人。这起事件称作「胡惟庸案」。
与红巾军不同,集结在南京的皇子们的直系军队和养子沐英率领的军队只效忠于朱元璋。朱元璋利用这些军队,全面镇压过去曾与他是同志的红巾军。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后废止了至今为止属于行政和军事最高中央机构的中书省与大都督府。
中书省共有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自唐朝以来就一直存在,吏部相当于铨叙部、户部相当于财政部、礼部相当于外交部、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刑部相当于法务部、工部则相当于交通部。朱元璋废除中书省,让六部直属皇帝。换句话说,皇帝兼任了首相。
皇帝集权力于一身
朱元璋又废除相当于参谋本部的大都督府,分成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的五大司令部。也就是说,皇帝亦兼任参谋总长。
另外,朱元璋也一度废除属于行政监察机关的御史台,但之后改名为都察院复活。然而,都察院的长官不只一人,而是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二人。皇帝又兼任行政监察院的长官。
如此一来,皇帝兼任所有最高政府机关的长官。在「胡惟庸案」的推波助澜之下,首度实现权力的集中。(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