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分析 大陆不再信任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
有分析认为,二十大报告显示中国不再信任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图/达志影像)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使用多处负面表述,在在针对美国而来,国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军与作战概念研究所政策分析员邓巧琳认为,这显示中国大陆已不再信任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而是强调要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多边组织之影响力与话语权。
国防安全研究院即时评析今(31)日刊出邓巧琳所撰之「简评中共二十大政治报告」。邓巧琳表示,25日晚间,新华社发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报告》(以下简称二十大报告)之全文,相较于16日开幕会上习近平的口头报告(仅1万4412字),新华社发布之实际全文共3万2458字,题目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全文围绕着中共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展,并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此目标。
邓巧琳指出,综观二十大报告全文,前半部总结过去五年与十年「革新」的成果,试图为习近平的延任提供解释基础;后半部则是关于未来的战略与政策规划,欲划定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外交、党建等的发展方向。
邓巧琳分析,美中竞逐格局是此次二十大报告中虽未明文列出,但却深刻影响中国未来发展布局的首要因素。报告开篇即强调「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并延续「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报告中指出中国未来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且强调「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显示中共意识到美中竞争开始后国际环境与结构的变化,极需针对美国的打压提出应变方针,如报告中特别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拉出讨论,欲透过教育发展、科技自主与人才集聚等方式塑造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邓巧琳续指,相较于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在对外政策段落中显现出欲与美国相抗衡的意味。尽管两次报告内文皆未点出美国二字,但在二十大报告第十二点「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再次强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是前所未有,且直言「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奕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等,这些皆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用以形容美中贸易冲突中美国行为的词汇,报告中亦使用负面表述如「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与『脱钩断炼』、反对单边制裁与极限施压」等,处处剑指美国,并点出中国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显示中国已不再信任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而是强调要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多边组织之影响力与话语权。
邓巧琳认为,在美中竞逐格局影响下,此次二十大报告更加强调安全与高质量发展。首先,此次报告将「高质量发展」定位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意即受美中竞逐、新冠疫情与内部经社问题等中共所谓「风险挑战与不确定难预料因素」的影响,中国未来难以维持「量的增长」,因此转而追求「质的提升」。
此外,邓巧琳指出,二十大报告特别将国家安全单独列出,将国家安全与中共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连结,表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强调「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在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在二十大报告其他段落中亦多次提及供应链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金融风险等。最后,必须强调一点,对于中共来说,发展与安全不能顾此失彼,也就是报告中所强调的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掌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
邓巧琳总结认为,综观二十大报告,可发现其内文重在提出名词概念与统筹战略方针,并将过去已经在实施的战略或政策(如双循环、乡村振兴等)重新包装在新的战略规划中,而实际细项政策执行与明确规划,应会在未来几个月内由党政各负责机关或地方政府提出。此外,从意识形态切入观察,二十大报告明显拉擡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在美中竞逐格局下,未来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制度竞争或将更胜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