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數位轉型 一步一腳印
过去在协助台湾企业进行「环安卫(ESH, Environment, Safety, Health)」数位转型的过程,我们深刻体会变革推动的不易。一方面是传统制造业的运作环境较保守,要将看得到、摸得到的纸本文件与流程交给「软体系统」,总还是有各种理性或感性(非理性)的障碍存在。
另一方面,有心推动数位转型的企业,有时又陷入「客制化」与「标准化」的拉锯。若想要一次将问题完美解决到位,势必看不上「标准化」的软体。
但是以「客制化」的角度研拟解决方案,往往走向高昂的建置和维护成本,最终考量到投资报酬率太低而作罢。
我们给多数客户衷心的建议是,数位转型想要一次到位,如同期望企业运作从60分立刻进步到90分一样,非常不容易。
较务实的做法是先从60分走向70分,待人员与流程都熟悉且稳定了,再往80分、90分迈进。
举例来说,某家客户在评估「碳盘查」软体时,曾经询问填写「排放数据」的系统介面,可否设计得更接近他们实际填写的表单格式。如此一来,执行碳盘查作业的同仁就不必改变太多填写习惯,可以从纸本表单「无缝接轨」到数位系统。
乍听之下有道理,做到「最小改动」似乎等同于「最小阻力」。我们在发展各种ESH、ESG数位系统时,经常收到类似的需求。
但是,若我们真的依照这一家客户的特定需求去改良系统,会遇到两个问题。首先,当开发团队投入「客制化」的专案,就代表研发成果仅有单一或少数厂家受惠。
其次,排放数据的表单种类、格式众多,一旦要完全按照特定表单去修改,便是一条永无止境、性价比不高的开发之路。长远来说,对客户的效益很低。
因此我们所建议的解决方案,是先将各种来源的数据依照「范本格式」汇整好,再统一上传汇入到系统。表面看来变成两道手续,但是却可以因应各种资料来源的格式变动,在系统「修改幅度最小化」的情况下,顺利持续运作。
短期看来70分的做法,事实上是更适合长久运作的90分方案。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标准化」的软体固然有明显缺点,一味追求「客制化」也非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惟有软体开发商具备足够深度的产业知识,并且洞悉数位工具的本质,才能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