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写真】彭怡平/布列松的中国之旅

▲1948年12月23日,上海居民争先恐后地群挤在外滩银行门口前,等着将所有的积蓄都兑换成黄金老百姓肉身挤黏成沙丁鱼般。(图/彭怡平提供)

●彭怡平 Yi-ping PONG/台大历史系毕业,法国巴黎索尔邦大学造型艺术电影电视系博士,专攻剧本、纪录片拍摄与电影艺术的研究。通晓法、日、英、德、拉丁文。《风雅堂》艺术总监。着有十余本摄影文学及艺术专书。多次应邀在国际举办个展。为文化部、国艺会、台北市文化局奖助艺术家。从事跨领域的艺术创作,兼具艺术家、摄影家、作家、策展人、纪录片导演等多重身份。最新代表作《这才是法国》

就在纽约当代艺术馆布列松举办了回顾展,肯定他的摄影是创造性的作品后不久,1947年5月,布列松与罗伯特卡帕、大卫‧西蒙、乔治‧罗杰、威廉‧范帝非共同创办了《马格兰摄影通讯社》(Magnum Photos),旨在推广报导摄影的价值与其重要性,却因财务困难,连秘书的费用都无法给付。多亏了豪赌成性也赌运甚佳的罗伯特‧卡帕赌马赢了钱!暂时得以纾困。罗伯特‧卡帕转而要求出身优渥人家的布列松拿起相机干活,养活玛格兰社,这才刺激了布列松决定离开巴黎,带着爪哇舞者妻子──拉特娜‧莫贺妮,一起展开三年的亚洲行。

段时间成为布列松创作的黄金时期,多亏了妻子拉特娜(注一)深遂的亚洲文化学养,帮助他很快地融入陌生的亚洲社会现况,并且为这些影像撰写背景说明文字,将作品整理成具有故事性主题报导。这段期间,布列松拍出人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注二) 。

北平的最后日子

1948年11月25日,拍完甘地葬礼后辗转来到缅甸,正为下一个故事在进行主题搜寻,却接获了《生活》(LIFE)杂志的邀稿,要求他转往中国大陆做一篇《北平最后的日子》(注三)报导。当时,国民党军队受到共产党军队节节进逼,正处于节节败退之势。原本计划以两周时间完成这篇报导的布列松,最后却在中国大陆停留了十个月。

十二月初,他先来到北平。拍摄了一系列紫禁城的太监、早上九点在茶馆溜鸟,以及在公园打太极拳的老北平人,从布列松这些影像中呈现出来的居民,似乎对于即将来到的政权转移感到茫然,表现出若无其事、照常过日子。然而,底层社会的庶民百姓却在报纸布告栏上前聚精会神地读着。就是在这样的一片茫然等待中,他拍下一家酒馆内的掌柜与蹲坐在外头凉棚下吃碗面汤与馒头的苦力,赤裸裸地反映出阶级壁垒分明的社会。在这片祥和的景观里,我们看到了国民党在紫禁城征召上万名的新军加入军队,穿着暖呼呼的棉袍的年轻人,满脸笑盈盈。另一位年迈老妇在新军部队里认出她的儿子,儿子拒绝跟随母亲回家,母亲却怎也不舍让儿子去从军。另一方面,北平近郊底层社会的男、女人与儿童们,却在垃圾堆里扒食。清真餐厅外抱着孩童的妇人在乞讨,地上的纸板上写着:丈夫身亡。盲眼的算命老妇,一个人在北平老街上敲着最后的铜锣声。

上海的挤兑黄金潮

布列松接着来到上海,因为听闻共军已准备接收上海。然而,在等待的过程里,他看见这个城市的人民已经翻天覆地准备逃亡。1948年12月23日,上海居民争先恐后地群挤在外滩银行门口前,等着将所有的积蓄都兑换成黄金,老百姓的肉身挤黏成沙丁鱼般,在推挤的过程中,有位青年的脚给人们踩出血来,他颓然地坐在人行道上,用撕下来的衣襟一角擦拭着脚上的鲜血,眼神茫然地看着远方。就在这样的动荡局势当中,他拍下一个阴暗肮脏的角落里,一个红色布包裹给扔在路边,里面是一个死掉的婴儿。依偎着红布包旁的,是一只同样弱不禁风的猫,牠闭上眼睛,不知是生还是死?另一方面,蒋介石的国民军携家带眷的,已经打包准备撤离。而外滩前成捆扎着的棉花堆,这会儿却在女性街友们疯狂地撕扯之下四散开来,她们的双手满是棉絮。另一位街童拉牵着坐在滑板上下肢残障的老爹前行。

一切以主义为依归的1958年

布列松的影像纪录了那个急遽动荡的大时代里,人们如何反应与面对?努力地存活下去。没有什么比纪录生命本体更具有尊严与更令人动容的影像了。相较于1958年他再次回到中国,纪录大跃进开始的社会里,到处是标语及超大幅的领袖画像。布列松的影像已经失去了1948年的敏锐凝视,反而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最好宣传──在农田与工厂里挥汗如雨的男女,充满乐观积极奋发向上的青年,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意识下一代的看板等,影像尽管千篇一律,却又传达出一个整齐划一到人性被箝制成标准完美品的社会。连小孩手中的连环漫画本都成了政令宣导

在2019年末重温这段时间的影像,影像中的男女老幼却未随着时代的流逝而成为冰冰冷冷的尸体,反而带着温度与情感地向我们诉说那个时代里,曾经,我们这样活过。

注一:两人的婚姻关系维系了三十年(1937~1967)。1968年起,布列松逐渐远离摄影,转而重拾年轻时的最爱──素描与绘画。并且自认他在摄影里想说的一切,都已经说尽了,也没有什么好再说的了。1970年,他娶了小他三十岁的玛格兰摄影师玛婷‧法兰克,两人育有一女。

注二:D’une Chine à l’autre. 尚保罗‧沙特为文,Delpire于1954年出版。

注三:北平当时并非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国都,当时的国都为南京。

热门文章》

►从法兰西走向世界的万神殿

►从马克宏的军事政策谈戴高乐主义的务实政治

►看更多【彭怡平】专栏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