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頻道/出海拓版圖 立足國際
办公室示意图。 pixabay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创业家们为求公司规模化,无不将希望寄托在更广大的市场。这时「出海」便是必须的选择,毕竟台湾腹地、人口有限,想要规模化,只能以大市场为目标。无论是60年代的东向美国市场、70年代起的西向中国市场,或是十年内的新南向政策,都是瞄准某个大市场的计划。
而过去台湾的产业囿于科技限制,但得益于人口红利,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因此出海的策略以实体商品出口为重。这样的制造、出口生意逻辑,统称为「国际贸易」,后续衍生出「代工出口」的商业模式,让台湾经济至今持续受惠。不过,随着网路、软体及智慧手机等重要科技典范转移下,利用创新科技创业经营不同市场以求规模化、最大化获利,都是各国创业者的梦想。
然而,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及所累积的经济历史因素,创业生态系往往有着显著差异。尤其,大陆型国家与海岛型国家的创业家,在思考市场布局时,更容易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以美国、中国创业者为例,通常仅思考国内市场,初期不需要考虑出海。再看看位处欧洲大陆,与德国、比利时、法国等国家相邻的荷兰,虽然国土不大,但荷兰创业家不以本国为限,均将整个欧洲市场纳入规划,视为拓展业务的重要目标。相较之下,台湾因为四面环海,与邻近国家皆中隔海洋,地理距离较远,加上繁体中文语言与华人文化之本质差异,使得台湾创业者在利用软体、网路创业起步时,若误将目光仅聚焦在本土市场,后续便会面临挑战。
这种差异带来的挑战,在于台湾创业家可能花费巨资研发适合台湾市场的(软体)产品,但却因为市场不够大,规模化的潜力较低,从而难以说服投资人,以致也无从布局国际市场。
为了弥补这个差距,台湾创业家应积极培养全球视野,深入研究海外市场的需求与商机。同时,政府与民间组织也应提供更多的资源与平台,协助新创企业与国外市场接轨,例如参与国际展览、媒合潜在合作伙伴等。鼓励适合的产业创业者,从创业的第一天便打造适合大市场的产品,例如使用英文、开发美国人思维介面的产品。
另一方面,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台湾传统上仍有非常多的优势,例如,硬体制造能力、教育经验、稳定的金融环境、民主制度经验、医疗科技程度,都值得创业者以科技发掘其中的价值。台湾创业家应善用既有制造业、代工的优势,发展出独特的创业策略。例如,以优秀的科技人才与完整的科技产业供应链,可以迅速制造出需要软硬体整合的科技产品,不仅仅是出口硬体产品,更是实际落地经营欧美市场。
同时,台湾也是外国企业方便切入亚洲市场的跳板,尤其是在语言与文化相近的东亚地区,台湾创业家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成为理想的合作伙伴。如此,无论是出或进,台湾皆能获利。
总而言之,虽然海岛型国家的创业家在起步时,较容易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但只要调整心态,放眼全球,同时发挥本土优势,必能在国际舞台上找到立足之地。毕竟,创业成功的关键,从来不在于本国的大小,而在于创业家的眼界高度及执行能力。
(作者是立勤国际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