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跟踪「探索」! 机器人1000公尺深海交会拍摄
▲「发现号」在海中拍摄到「探索号」的影片截图。(图/翻摄自新华网,下同)
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搭载的遥控无人潜水器「发现号」与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探索号」,在26日于南海北部首次实现深海交会拍摄;科考人员将机器人放入在1000多公尺深的海底,用各种技术使「发现号」在海底可以准确找到「探索号」,并跟踪拍摄。
「科学号」正在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2017年南海综合考察航次,航次技术首席、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硕表示,「虽然看上去是一次简单拍摄,但里面蕴含了非常复杂的技术,非常令人兴奋。」
李硕介绍,「探索号」是自治式水下机器人,下水后根据预定程序自主航行,在本潜次中,它跟海底保持5公尺的距离来进行光学拍照;要实现这两类水下机器人交会拍摄,「探索号」需要很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需要将航行位置控制得非常精准,导航定位能力更要有一定水准,这样才能克服海底洋流和复杂地形的影响,按照预设路径和时间出现在预定位置。
航次首席科学家孙松说,「要实现交会拍摄,还需要母船和遥控无人潜水器『发现号』的精准配合;由于『发现号』和母船之间有一根线缆相连,因此母船要有非常精准的动力定位能力,同时『发现号』要具备精准导航定位能力,准时准确地出现在相应位置,捕捉并跟踪拍摄『探索号』。」
李硕说,「两种不同类型的水下机器人和母船由三个不同团队操控,这次交会拍摄展现了三个团队高水平的操控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
专家表示,这次缆控式与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深海交会拍摄让科学家看到了自治式水下机器人的水下工作状态,船舶、缆控式和自治式水下机器人的协同作业,充分实现了深海协同控制技术的进步,对深海探测装备发展将有引领的作用。
在「探索号」正在作业的同时,「发现号」还搭载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探针式拉曼光谱探测仪,对南海一冷泉区的天然气水合物成分进行了探测与研究,未来将会继续运行,借此获得更多资讯与研究数据。
▼「科学号」准备将「发现号」放入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