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迎接生成式藝術浪潮

当人工智慧生成的文字、图片与影像引爆全球,有一个产业正因此跃入大众视野,那就是「生成式艺术」产业。

什么是生成式艺术?一种是使用者透过商业化介面,输入画面描述关键字后所生成的图片;另一种是创作者透过自身编码能力,或启发自开源式(Open Source)编码,加入自我创意后所产出的艺术品。

通常我们较为熟悉的市场渠道,是透过区块链为基础的交易所。几年前红于一时的NFT (Non-fungible token),就是贩售形式之一。

当OpenAI打开了全球对AI生成式内容想像的局限,愈来愈多人利用这个工具跨越产业领域的鸿沟,也屡见由AI生成的创作比赛作品。作为传统艺术品的新竞争者,生成式艺术目前在台湾的产业现况究竟如何?

以学界来说,在跨领域成为显学的现在,本以为专攻「生成式艺术」的学生不会是主修艺术的,而是有「科技背景」者为大宗,毕竟生成式艺术创作与编码息息相关。

没想到某次罗禾淋老师谈到,其硕士生大多是主修艺术的——画画、雕塑或陶瓷。他们大多想趁着年轻多尝试新事物,透过生成式艺术让新科技与传统美学互相辉映,创造出涵盖情境、个性与科技人文的艺术品。

就市场面,生成式艺术藏家的年龄区间,较传统艺术的窄,大多是较熟悉智慧型载具的青壮年人。

为了突破这样的局限,有些大学在培育生成式艺术家时,除了贩售电子档格式与撰写详细的艺术品使用情境说明书,也会提醒学生该提供实体艺术品。

另一个在生成式艺术产业推广上碰到的问题,属「录像艺术」一类。贩售数位艺术品的载具是否能与时代相容,至关重要。贩售的当下,若将档案储存在3.5磁片,那么当3.5磁片的读取系统逐渐消失在主流市场,这些数位艺术品必须耗费更多成本更新,才能重见天日。科技日新月异,近年许多国家级美术馆与博物馆收藏此类艺术品的比例因而大减。

生成式艺术也陷入产业发展初期常见的困境——标准化、迭代更新与交易保障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然而,「正视虚拟货币」的声势正隔着太平洋蠢蠢欲动之际,美国三位总统候选人川普、贺锦丽与小罗伯特甘迺迪都不约而同的关注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目前是生成式艺术品市场交易的主要媒介,若候选人能落实参选政见,正规化虚拟货币的运作细节,则势必成为生成式艺术产业发展的助力。

科技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先行指标,只有遭不当运用时,政府才会推出法规管理。随着生成式内容普及,欧盟在今年3月通过了全球第一个《人工智慧法案》。

倘若生成式艺术因区块链与虚拟货币的正规化得以滋养产业发展,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建立标准化与适当管理制度。

德国一间致力于跨学科的艺术博物馆和新媒体研究机构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已率先制定处理科技艺术作品收藏、维护、更新的流程;而生成式艺术名列前茅的台湾,是时候该思考配套措施与应对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