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奸」、还是「黑化」? 传统经典通往当代的心理路径

《陈世美.反奸》(薪传歌仔戏团 提供)

今年由台湾戏曲中心主办的「2023看家戏再现」,有两出作品不约而同地以人物性格的丕变,作为全剧重要的情节转捩点——薪传歌仔戏剧团《陈世美.反奸》、一心戏剧团《孙膑斗庞涓》。这两出戏分别以陈世美和庞涓为主角,当主角反奸、魔化的那一刻,也为戏剧情节带来重大的转折与冲突。

值得思考的是,「看家戏」是鼓励民间剧团重塑传统经典,透过当代编导的剧场手法,让经典作品开展出当代面貌。若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两出戏同样都在建构╱挖掘主角深层的心理变化,试图让以往的反派人物,拥有不同层次的表现。然而,这背后所代表的是当代编导对话经典作品的过程?或是为了要符合观众的审美喜好?抑或是传统经典通往当代的创作路径与发展样貌?

「反奸」背后的当代思维:《陈世美.反奸》

当戏曲发展尚处在小戏阶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现象,造就古代「负心汉」的主题大量出现;其中,又以蔡伯喈和王魁作为早期负心汉的滥觞。(注1)随着包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受到民间文学、小说,甚至近世影视作品的影响,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深植人心,而「陈世美」这个名字,更是成为负心汉一词的代表。

1996年,黄香莲歌仔戏团推出《青天难断》,尝试为杀妻灭子的陈世美反转形象。对于重婚之事除了迫于无奈之外,又加入奸小在其间作祟,致使陈世美背上薄情之名。秦香莲状告陈世美,却因人证、物证俱失,深陷在国法与义理之间的陈世美,百口莫辩、进退两难。最终,皇上出场亲审此案,却又将此难题抛向观众,利用「开放式结局」,让台下观众自行判断,以顺应当时逐渐开放的社会风气。(注2)

此次,薪传歌仔戏剧团推出的《陈世美.反奸》,呼应「看家戏」的主题,从剧名上便已展现强烈且明确的当代改编意图——以陈世美的「反奸」为全剧之核心。换言之,编导试图借由陈世美反奸的心理变化与过程,揭示角色复杂的心理层面,尝试探索传统文本下当代思维的运作空间,并以此创造另一种诠释经典老戏的方式。

综观《陈世美.反奸》全剧共分6场,上半场包括「相府重逢」、「太后施压」、「香莲自怨」及「反奸」等4场;下半场则是「韩琪杀庙」和「状告青天」两场。(注3)此次改编特色有二,其一是开场直接以左、右表演区并呈的形式,右舞台是家乡饥荒,双亲过世,妻小受苦,准备上京寻夫;另一边则是陈世美(江亭莹饰)与公主(王台玲饰)的完婚场景。如此两相对照形成强烈的对比,将观众迅速带入往后情节的发展。第2个特色在于,上半场之情节发展与人物行动,显然是为第4场的陈世美反奸做铺陈;这也导致在观看上半场时,会感受到编导强烈的意图与手法;而下半场则是回到传统的情节叙事之中。也因为如此,上、下半场所表现之人物情感与情节叙事大不相同,各有各的精采。

若从整出戏的叙事架构来看,剧名叫《陈世美.反奸》,乍看之下以为是从陈世美的立场出发,但事实上,情节发展仍是以秦香莲(张孟逸饰)的情节线为主,如第1场在相府遇夫,第2场被太后(廖玉琪饰)施压,第3场的恨冤家,第5场的韩琪(古翊泛饰)杀庙及第6场的告官。然而,编导在此情节线中,又要强调陈世美反奸的心路历程。于是乎,在剧中出现的角色人物——尤其是上半场,往往会有立场态度犹疑不定的情事发生,而会有这种现象,完全出于编导试图在秦香莲的叙事线中,合理化陈世美反奸的原因。以下,将以相爷王延龄(刘冠良饰)和太后为例作说明。

为「反奸」所设的角色人物

从第一场来看,当秦、陈2人在相府重逢时,观众对舞台上所发生之事,便会开始产生一连串疑问;例如,秦香莲是如何来到相府?相爷对于2人之事的态度如何?陈世美是否知晓秦香莲在相府?当陈世美请托相爷暂时照顾母子3人时,相爷却提醒陈世美,此事千万不可让包拯知晓,因包拯铁面无私,恐会判其欺君之罪。此处设计令人难以理解相爷动机究竟为何,只能合理推想,是编导欲从「法」的角度向陈施压,增加日后有利反奸的外在条件。

此外,当秦香莲受到太后的施压与欺哄,回到相府后,以【都马调】唱出「女子一生终为谁?……」的感叹,自比野花上不了玉瓶,最后决定离开时,相爷却仅以银两相赠,而未有其他行动。此作为并不符合该角色在朝中之身分地位与影响力,不禁令人怀疑相爷之角色设定究竟为何?反而突显编导仅将其作为服务情节的功能性角色。

相同的情形也发生在太后这个角色的身上。在第2场中,因丞相府家仆的通风报信,太后知晓秦香莲之事,便召其进宫。太后先是以娥皇与女英为例,试图说服公主与秦共侍一夫,公主不肯,太后便怪秦为何要如此纠缠,甚至捏造陈世美欲休妻一事。秦香莲受太后要胁,又未向陈求证的情况下,便决定携子返乡。此段情节中存在诸多断裂与不合理之处,如秦香莲进宫,何以相爷不知?事后为何又不向陈世美求证?而到了第4场,陈世美犹疑不定、进退两难之时,太后仅丢下一句:「有公主,就无秦香莲;有秦香莲,就无汝陈世美!」作为驱使陈世美反奸的最后一根稻草。

借此可以明显看到,在此版本中,太后作为皇权的象征,胁迫陈世美与秦香莲,最后甚至成为陈世美决定反奸的关键。陈世美反奸之后的第1个行动,便是找来韩琪杀人灭口,才能接续下半场的杀庙一场。换言之,太后推动着陈世美反奸的过程,并将情节发展接回到传统的情节叙事中。也正因为如此,太后在上半场的人物性格呈现情绪不定、态度模糊的状态,似乎一切的思想及行为,只为在情节上,让秦香莲决意离开,逼迫陈世美做出杀妻灭子的行动。

「反奸」所谓何来?

在高明的《琵琶记》中,主人公蔡伯喈曾经与父亲有一段大孝与小节的争论。蔡伯喈欲在家奉养双亲,不愿上京赶考,蔡父却要儿子舍弃「小节」,奉行「大孝」。当蔡伯喈考上后,欲以行孝为名,辞官返家,皇帝又以「孝道虽大,终于事君」为由将其留下。因此,高明以「三不从」(辞世、辞官、辞婚),表示蔡伯喈的「三不孝」(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与重婚之事,实迫于现实环境下的无奈抉择。来自权(皇帝)、贵(牛府)、孝(父亲)的三方压力,负心之过亦非其过。(注4)

若回到《陈世美.反奸》,陈世美当初系因被舅兄嘲笑吃软饭,而欲光耀门楣。发生重婚之事,是因家乡水患,以为家人皆命赴阴台,便接受太后赐婚,这一切情节看似合理,却无法表现出角色之中心思想与信念。值得注意的是,陈世美曾多次表明向往陶渊明淡泊名利、归隐山林之胸襟,甚至在最后以魂魄之姿返家时唱道:「东篱采菊南山秀,何如结庐写词章。」然而,此精神信念却与陈世美在剧中所做之行径与形象相去甚远,彼此难以有所连结。尽管陈世美最后感叹道:「若能再回头,绝不随波流⋯⋯」,但观众仍然难以理解,陈世美既非歹命、穷到怕,(注5)亦非利欲薰心而丧尽天良;剧中的陈世美走此一遭,究竟所为何事?「反奸」究竟所谓何来?

翻转反派形象:《孙膑斗庞涓》

一心戏剧团于今年的「看家戏再现」推出《孙膑斗庞涓》,该剧曾于2006年以《战国风云马陵道》为名,入选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第3届的「歌仔戏制作及发表专案」。编剧孙富叡在当时尝试改变说故事的方式,跳脱原本孙、庞故事的人物设定,「让原本正派的孙膑变成自傲的师兄,原本坏人的庞涓变成渴望被师父鬼谷子关爱的失怙子。」(注6)今年一心戏剧团又将此剧重新制作,并邀请郎祖筠担任导演。

《孙膑斗庞涓》全剧虽仅有3幕,但每幕之下又分数场。全剧之高潮发生在第1幕最后一场,原本善良、温和的庞涓(孙诗珮饰),因长期受到师父鬼谷子(柯进龙饰)的冷漠与偏心对待,以及师兄孙膑(孙诗咏饰)的蔑视与嘲讽,被欺侮至最后一刻的庞涓,突然转性爆发痛下杀手,除了毒害亲师,更用计诬陷孙膑叛国谋逆,致使其被施以「刖」刑(断足)。

「黑化」的困境与局限

若以庞涓的「黑化」,作为情节发展的重要转折,可以看到编剧在前半段不断在舖陈与建构庞涓转性的前因后果,如孙膑仗着得到师父真传的《六甲天书》,在魏王面前日渐得宠,并多次刻意让庞涓难堪;或是透过小时候的回忆场景,呈现师父自两人小时候便心向孙膑,而刻意冷落庞涓,只因鬼谷子与师父孙武的一段约定:「五百年前师渡徒,五百年后徒渡师」,鬼谷子据此断定,孙膑便是五百年前的孙武╱师父转世。

或许是为了要突显庞涓在前、后半场的差异,前半场的人物形象与行动,似乎皆是为了合理化庞涓个性丕变的原因。例如,鬼谷子会刻意且毫不遮掩地表现偏心的态度,或是让孙膑展现易怒、自满的性格缺陷,以及不断强化庞涓温和、无害又受委屈的形象。如此叙事设计使得前半段的情节发展似无进展,而显得过于冗长。为了要翻转庞涓的反派角色形象,除了增加其为成受害者的面向,同时也让鬼谷子和孙膑成为鲜明的加害者,导致人物形象缺乏层次变化。

有趣的是,编剧可能也意识到会有此问题产生,因此在剧中不时安排插入,两人小时候天真单纯的相处情形,以对应到当下利害关系的变化。最后,借由幕内演唱:「非因非果,命相应,一缕灯芯,魂双生」(注7),表明两人之间,存在着难分难解的宿缘。鬼谷子自始至终看不清楚,五百年后的徒渡师,并不全然是孙膑,实际上是「一缕灯芯,魂双生」。

从编导思维到当代精神

借由《陈世美.反奸》与《孙膑斗庞涓》可以看到,两者不约而同地挖掘角色深沉的内在心思,企图揭露角色的心路历程,成功找到新的诠释观点。然而,仅是以此作为当代重塑传统经典的手法与路径,显然是不足的。于是,这两出戏在重要情节转折的场景中,编导都有意识地结合大量的身段动作与唱念表现,如陈世美的「反奸」、韩琪的「杀庙」场景,或是庞涓的「黑化」和孙膑的「装疯」桥段。戏曲表演仍是要回到以唱念做打结合情节叙事,塑造角色人物性格的表现美学。

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出戏借由当代编导的创意与心理想像,结合唱念做打的表演美学,确实能从传统经典开展出当代精神。但我们也要进一步检视,新的诠释观点是否能够与传统文本的内在理路产生连结?人物关系与叙事结构是否合乎逻辑?更重要的是,编导如何为观众在传统经典与当代精神之间,确立观看作品的适当位置与距离?这关乎于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当代戏曲。

注:

1.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两种实首之。」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台北:骆驼出版社,1993年),页139。

2. 由小咪饰演的皇帝,对观众说道:「各位观众,一切以民意为主,以各位的看法,陈世美与秦香莲一案,应该如何处理;若有高才能人,能够明断此案,朕一定重重有赏。」黄香莲歌仔戏团《青天难断》,浏览网址https://reurl.cc/eD1kZm。

3. 此处仅以内容节略称之,非实际场次名。

4. 「这是三不从把他厮禁害。三不孝亦非其罪。」高明着,江巨荣校着:《琵琶记》(台北:三民书局,2014年),页182。

5. 陈美云歌剧团《秦香莲》(1998),浏览网址:https://reurl.cc/7k5VWl。

6. 陈淑英:〈孙富叡 站在巨人肩膀 看得更远〉,《PAR表演艺术》第273期(2015年9月),页104-105。

7. 感谢一心戏剧团孙富叡执行长提供剧本参考,特此致谢。

本文作者:游富凯(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本文摘自《PAR表演艺术9月号第355期》)

《PAR表演艺术9月号第3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