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为何喜极而疯?中举后官职放到现代,很多人都不淡定
“范进中举”出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则故事曾入选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
“范进中举”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范进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刻画出了他丑恶灵魂的一面。
同时,通过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等事例,展现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追求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社会风气。
今天,我们且不追究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单来说说,在古代一个“举人”到底拥有着怎样的权力和权益,会让一个人为之发疯?
“范进中举”故事情节中,范进是一个老实巴交的穷书生,从年轻时开始科考,大小参加了十余次科举,都没有考中举人,一直到了五十四岁。
他虽有学识,但一直未能考取功名,在古代考取不上功名,和如今的运动员不能拿奖牌一样,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不会得到认可。
在范进心中,他深知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即便已经年近花甲,他依然没有放弃。在最后一次参加科举时,他不仅没有得到岳父资金上的支持,甚至还遭遇了“冷板凳”和冷嘲热讽。
范进中举后,当官人来到他家通报,当时范进家实在穷得身无分文了,抱着一只大公鸡正在集上变卖。这时候有邻居在街上找到他,将其拉回家。
当范进知道自己中了“举人”后,一下子激动过度,痰迷心窍,竟然发起疯来,一溜烟疯也似的跑到了大街上。
这时候有人提议,只有打他一巴掌,才能让他的心智清醒过来。当时大家一起想到了他的岳丈“胡屠夫”。
胡屠夫是个十分势利的人,又是个小财奴。在范进没有中举之前,常常对他冷漠加冷淡,动不动还对他冷嘲热讽。
这时候,知道女婿中了“举人”,他竟一时害怕了起来,别说让他打一巴掌,就是让他在范进跟前说句话,估计他都不敢了。其实这也是古代赋予“举人”的一项特权。
最后在众人的力劝下,胡屠夫喝了点酒,壮了壮胆,才敢面对发疯的范进,趁机给了他一巴掌。
范进清醒后,围观的邻居们都各自从家里拿出好物件来为范进贺喜。说是贺喜,也不过是巴结和奉承罢了。
还有当地的乡绅们,也纷纷登门,又是送房屋、又是送田地,表现得十分殷勤。甚至当地的县太爷也亲自登门拜访。
范进一下子从一个“穷书生”,变成了当地有头有脸的知名人物。
看来,在古代一个“举人”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太多的权益和利益了。
在古代,考中举人的难度是非常高的。要想参加举人的乡试,首先必须要考上秀才,才有资格参加3年一次的乡试。
换到现代考试级别来说,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当时范进乡试第七名,也就相当于全省统考第七名,这个难度显而易见。况且古代的科举,比现在难度要大得多。
也正因为“举人”难考,所以它的含金量很高,拥有着很多常人难得的特权。
1、免除徭役
古代的徭役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役,通常由地方政府或官府征收,用于公共建设或军事行动。但对于举人来说,他们可以免除这种劳役,从而会减轻不少负担。
2、见官不下跪
在古代,普通百姓见到官府的官员时,通常需要下跪叩首,以示尊敬和服从。
但是,举人拥有不下跪的特权,即使面见官员,他们也可以保持站立姿势,与官员平起平坐。这种特权显示了举人的尊贵身份和地位。
由不得,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后,连说话都不敢和他说了。
3、犯罪不受刑罚
在古代,举人如果犯了罪,通常会先被革除功名,然后再接受法律的惩罚。
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举人可以免除一些对普通百姓施加的刑罚,例如死刑或肉刑等。这种特权是基于对功名的尊重和对举人的优待,常人是望尘莫及的。
4、免税权
举人及其家庭可以免除赋税,这是对他们学习的一种奖励和优待。
这意味着,举人的家庭不必为一些额外的收入或财产支付税款,这些开支也不是小数目。
5、可以领工资
一旦举人通过考试并被录用为官员,他们就可以领取俸禄,也就是工资。
这些俸禄通常比普通百姓的收入要高不少,并且随着官职的提升,俸禄也会相应增加。
文献记载,考中举人后,最低每年可以拿到年俸45两、禄米45斛,养廉银1200两。折合成人民币,每年的收入大约在18万到27万之间。
同时,每年还可以得到大约9000斤米的额外收入。仅仅这些,都足以令人不淡定了。况且他们还拥有着不菲的社会地位,真可谓“名利双收”。
读者们,关于“范进中举为何发疯”,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