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正风满潮头立

重大风险

防控务实有效

干事创业

热情空前高涨

关键核心政策落地实施

主要经济指标

历史性走在全国前列

各类市场主体

踊跃响应

人才集聚态势

加快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改善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人民群众获得感稳步增强

法治保障

坚强有力

2021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也是海南以自由贸易港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成势见效之年。

一年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重大风险防控务实有效,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强,营商环境加速优化,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1

重大风险防控务实有效

常态化疫情精准防控能力提升

坚持“管住关口、人物并防、进出同管”,全年未发生聚集和扩散性疫情。全人群疫苗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分别达95.3%、91.8%,居全国前列

自贸港风险发现和协同处置机制初步建立

金融、税收、投资、贸易、意识形态等领域风险防控有效开展

社会治理持续向好

刑事案件6年连降、11年最低,命案发案数建省以来最低。新一轮禁毒三年大会战开展以来,吸毒人数占比从2.6‰降至1.7‰

2

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作风整顿建设年活动整改作风问题3305个

整改率95.6%

“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

查找堵点4672个

破解难题4387个

办结率93.9%

3

关键核心政策落地实施

●自贸港落地政策累计达150多项,“四梁八柱”政策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加工增值免关税、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等多项政策交出“首单”

●“两个15%”所得税、三张“零关税”清单等优惠政策有序实施

●全年离岛免税店总销售额601.7亿元、增长84%

●“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登记国际船舶达30艘

●首条第五航权航线正式开通

●9个园区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海南至香港首条国际海底光缆建成商用

4

主要经济指标

历史性走在全国前列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国第二,两年平均增速全国第一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国第七,两年平均增速全国第六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国第一,两年平均增速全国第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全国倒数第三

●“3+1”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达70%、提高5个百分点,上缴税收增长33.4%

●11个自贸港重点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全省60.4个百分点,营收实现翻番

5

各类市场主体踊跃响应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16.2%

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增长

92.6%

6

人才集聚态势加快形成

在全国率先出台外籍 “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

开放境外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38项

单向认可境外职业资格219项,数量和开放度位居全国前列

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开展2021年海南自由贸易港招才引智活动,持续向全世界释放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

7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4%,细颗粒物(PM2.5)浓度13微克/立方米,臭氧浓度处于近几年的低值

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实现“清零”,第二轮到期完成率达98.5%,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到期完成率达90.7%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跻身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行列,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由5群33只增加至5群35只

新能源汽车新增上牌超5.8万辆,保有量占比7.2%、高出全国4.6个百分点,在新增车辆中占比25.8%、高出全国13.1个百分点

8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组建百人专班,制定让市场主体说了算、横向可比纵向监测的评价指标体系,开通“自由贸易港请您来投诉”平台

“一枚印章管审批”全面推行,特别极简审批园区从3个推广到14个,园区项目落地审批提速70%

打造“海易办”“海政通”平台,政务服务事项55.6%实现“零跑动”、30项“一件事一次办”、1038项“跨省通办”

“证照分离”改革力度全国最大,告知承诺事项数量全国第一,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天

9

人民群众获得感稳步增强

●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9%用于民生保障

●1.3万户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全部完成

●开展平价菜保供惠民行动,“15+N”种基本蔬菜价格显著下降,其中15个可比品种平均价格降幅全国居首

●开工建设安居房3.9万套、首批成功配售,公租房保障1.3万套

●“一市(县)两校一园”工程圆满收官,累计引进中小学幼儿园83所,提供优质学位16万个

10

法治保障坚强有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实施

●公平竞争、反消费欺诈、社会信用等首批15件自由贸易港法规配套制定

本版图片由 本报记者 武威 李天平 宋国强 陈若龙 封烁 袁琛 摄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金昌波 本版制图/陈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