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临终医疗 开放诊所取得吗啡
国人临终有8成在医院接受安宁疗护,健保署9月将提出「扩大居家医疗计划」草案,未来「在医院可以做的,在家中都可以做」,包括可在家中施打抗生素、开立死亡诊断,病患不必到医院折腾,协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哩路。(本报资料照片)
近6年安宁疗护服务比率
「不一定每位病患都要在医院往生!」健保署统计,国人临终有8成都在医院接受安宁疗护,在家里与机构仅2成,健保署署长石崇良接受本报专访表示,9月将提出「扩大居家医疗计划」草案,「翻转」医院与居家临终「8:2」比例,让医疗团队到府注射抗生素、开立死亡诊断,并提高社区吗啡可近性,减少临终病患来回送医的折腾,最快明年试办,盼居家安宁能做到「Hospital at home」。
国人临终的安宁场所大致分为医院和居家等2大类,前者包括安宁病房及一般病房,两者相加约占80%,医院为国人最终死亡的主要场所。
医疗送进家中 不必奔波就医
国际研究指出,癌末病人在自宅死亡较安详,但在国内,家属往往想尽办法要把病患留在医院。如病人若感染疾病,医护虽不采取侵入性治疗,而是供氧、注射抗生素等缓解不舒服,但这些服务只能在医院进行,甚至死亡诊断的开立也须在医院端执行,如果病患在宅静养,一旦有事,家属就急着往医院送,人生最后一哩路在医院和家中疲奔波,病患与家属都很辛苦。因此,选择在自宅或安宁机构死亡者,占比仅2成。
石崇良透露,健保署9月将提出扩大居家医疗计划草案,包含给付内容、额度都将调高,设法让居家安宁的给付与医院相同,做到「Hospital at home」,实现「在宅住院」让病患在家中就能接受医疗服务。
盼居家安宁 从2成提升到8成
石崇良表示,只要草案通过,未来「在医院可以做的,在家中都可以做」,包括可在家中施打抗生素、开立死亡诊断,病患不必到医院折腾,协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哩路。至于安宁机构也视同「居家」的延伸,由医疗团队上门,「把医疗送进去」。
在新冠疫情期间,已有长照机构与医院建立「责任机构」的合作模式,由后援医院协助开药、与社区诊所合作,石崇良说,可精进此模式,提高社区诊所申请输血、抗生素、吗啡等可近性。另外,现行居家安宁的24小时紧急访视的给付,费用、次数、时段都受限,石崇良坦言,目前服务是讲一讲电话,就让病人送医,「未来会让医护人员透过电话协助家属照护」,减少不必要就医。
待争取预算后 最快明年试办
「你没办法选择怎么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但绝对有权利选择怎么走」,石崇良说,扩大居家医疗后,健保署希望逐步翻转临终的场所,让「居家多于在医院」,有一天,让8成病人采居家安宁、2成采医院安宁,在熟悉的地方安度最后时光。待争取预算后,年底将召集医界讨论细节,预计明年开始试办。
担任台湾安宁缓和医学学会理事长的台大医院家医部主任程劭仪表示,碍于健保给付制度,1位医生1个上午可看1、2百位病人,「出去跑,顶多1、2个地方,怎么算都不合」,加上居家安宁挑战高,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吗啡等止痛药,光是抽血就很难,医护怎会有意愿?
程劭仪说,台湾的临终病人虽希望在家度过最后日子,但居家能善终者并不多,然而社区安宁是安宁疗护的最后一块拼图,健保给付必须拿出诱因鼓励、提高社区诊所医师取得药物便利性,尤其应加强医护训练,才能让病人好好的回家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