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朱銘美術館登場!集20位國外藝術家精彩之作
朱铭美术馆主办「方物-亚洲当代雕塑展」于9月13至至2025年1月12日展出,由台湾和韩国两位策展人刘俊兰(LIU Chu-Lan)和崔泰晚(CHOI Tae Man)共同策展,汇聚来自亚洲各地共20位艺术家,包括台湾、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印尼、泰国等,聚焦探索「物」的殊异意义,并借由当代雕塑作品为观众开展关于「物」的新视野。
探寻亚洲当代雕塑的新定义!朱铭美术馆邀20位国内外艺术家共同推出大型国际艺术家群展。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
首度大型跨国雕塑群展!反思雕塑之「物」
由台湾雕塑艺术家朱铭所创办的朱铭美术馆,位于新北市金山区,是台湾最重要的艺术场馆之一。自1999年开馆以来,便持续聚焦雕塑艺术。不只2023年3月正式成立「台湾当代雕塑研究中心」,同时亦于2024年进一步提出「台湾当代雕塑」及「国际当代雕塑」两大年度计划主轴。
此次为朱铭美术馆首度集结最多国籍艺术家的重要大型群展,展览主题为「方物」,原指地方产物,也有描述或识别之意,意图从「地方」出发、以「去中心化」为立足,探索新的物质观点。同时,借由「地方」的异质与多元、复杂与变动,不论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传统知识、历史文化或社会生活等,为物质的深入探索与实践,打开展望潜在新地平线的多方路径。
策展人刘俊兰表示,此展重新反思作为雕塑基础的物质,不但视其为媒介或材料,而是承认其能动性。此观点回应了新物质主义,亦即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发展而来的物质理论。不仅在召唤对人类与物质关系的深刻思索,更意图透过重新审视人类与物质的关系,解构阶级支配与从属逻辑,从而突显万物并存共在的相对性、突显亚洲作为「地方」的独特性乃至「超地方」的意义,以探寻亚洲当代雕塑的重新定义。
潘娜潘﹒尤蔓妮作品《祷》。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
陈淑燕作品《轻击着 那回声》。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
李明学作品《没有关系的关系》。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
大卷伸嗣作品《漂浮 –构筑之诗》。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
杨伟林作品《书七绝》。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
延伎栢作品《加里峰-133》。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
六件亮点参展作品抢先看!
▍中国艺术家傅中望 | 《大木作》
来自大自然的木材,提供人类生活很大的支持。它的采撷和利用,可溯自人类远古的历史,不同的运用方式,也凸显了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榫卯」是古代中国人的一项特殊发明,为古代木建筑、家具及工具的主要结构方式。〈大木作〉为艺术家汇集传统建筑工艺中的大量构件而来的雕塑装置。形式不同、显见使用痕迹与原有色彩的木建筑碎片,既暗示时间的进程与积累、空间的构筑与解构的张力,也叩问传统智慧的承继和物质文化的今昔。
傅中望作品《大木作》。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
▍台湾艺术家刘柏村 | 《天地一方》
铁,源出自然的矿藏,它的开采、提炼、应用,牵动着人类的文明与历史。以铁为创作媒介,刘柏村在此作中重新演绎陨石群,再度延伸他与台湾史前的冶铁文明对话的系列创作。微型化的「金刚」,像是细小植物又形同陨石碎块,错落其间、与之同化,体现了人类的微渺存在,同时也具体而微地揭示了「人物共炼」的世界发展。
因艺术家借由回溯万物所源出的,生息演化的自然宇宙及无穷时空,根本地连结了物质与想像领域,寓言式地融合人类与非人类世界。这幕从回应台湾史前遗址扩延开展而来的原始景观,取径考古却终究指向当代,探讨共同的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此陨石风景,故而不仅是「一方」所在,也是跨域共在的「超地方」。
刘柏村作品《天地一方》。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
▍香港艺术家苏咏宝 |《散发》
出身中医世家的苏咏宝所作的〈散发〉,取材自药用植物使君子。她将其名称与「使者/收发员」相联想,在有如天线碟的金属盘上,依耳朵穴位点装置使君子果实。如此制作的这个「耳朵」,既是具有连结全身身体之穴位的器官,也是收发讯息的卫星通讯器,而在人类、自然与科技之间建立起联系。
苏咏宝《散发》。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
▍韩国艺术家李受径 | 《瓷瓶转译》
艺术家在参访韩国一位白瓷名匠的陶窑时,发现了被随意堆放的瓷器碎片。在自尊心强烈的陶艺家眼中,这些碎片只不过是失败作品的残骸,但在艺术家看来,这些碎片看似尚未充分体验一己的生命便已支离破碎、遭到禁锢的可怜存在留下的伤痕,因此,艺术家像缝合伤口般,以传统的修复方法,用纯金熔接这些碎片。
而这些作品奇异的形态,让人联想到因不正常细胞分裂而产生的肿瘤,或畸形增生的人体器官,但它同时又有著白瓷的纹样及美丽的乳白色,而创造出奇特的美感。从小碎片到相对完整的瓷器形态,此种精心接合的举动,使人联想到医生在手术台上缝合被切开的身体时,那种精巧而崇高的劳动。此外,艺术家将瓷器碎片重组的过程,不仅是让即将逝去的东西重获生机,更像是一种赋予已逝之物新生命的巫术。
李受𠇹作品《瓷瓶转译》。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
▍韩国艺术家金维政《渗流的森林》
空气凤梨因其能吸收灰尘、净化空气而被当作观赏用植物来栽培。艺术家将大量的空气凤梨移植在墙面上,有如山水画一般表现出朱铭美术馆周围的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无根植物会逐渐生长,并建立新的领土。在人工与自然彼此碰撞并共生的场所中,植物为求生存的斗争成为使这件作品存续下去的原动力。
空气凤梨所创造的环境诱使人们思考移植而成的自然如何具有社会意义。因野生的空气凤梨会寄生在巨大的林木上,同时,随风飘移至其他树木开始新的寄生生活,这种顽强的生命奋战不仅让人联想到人类的游牧生活,同时也使人对生态的尊严产生敬畏。
金维政《渗流的森林》。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
▍印尼艺术家赫立.多诺 |《基因操弄》
这件作品探讨了生命复制、赛博格和基因改造等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及文明带来哪些可能性和风险。作品中拥有人类身躯以及科莫多巨蜥四肢的半兽人是艺术家多诺所创造的「多诺龙」(Donosaurus)。这五个个体极其相似,犹如复制出的生命体,臀部下方安装着风扇,以蹲坐的滑稽姿态散发体内的热量,仿佛愚钝的机械,简单且重复地运作着。这一新物种的出现,揭示了高科技工程技术可能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并能够创造、混合出全新形态的生命体。
然而,这件作品同时也在示警,若这样的技术落入错误的权力之手,可能引发灾难与战争,这些生命体更以讽刺的方式表现出单一且压迫性的政治与政策可能如基因改造般危险。
此外,「方物-亚洲当代雕塑展」也于9月13日至2025年1月12日展览期间,不定期推出一系列针对各个年龄层观众特别设计的工作坊、文化体验营等丰富活动,让大众也能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感受雕塑艺术之美。
赫立﹒多诺作品《基因操弄》。 图/朱铭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