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死」背后的「欧洲中心主义」
(本报系资料照片)
台湾司法的「实质废死」,最近因几起重大案件的免死改判,以及受害人家属的抗议,再度受到质疑。而在此,先不说司法界那「好人」我自当之的态度,即便反「废死」者,诉求重点亦往往只放在「台湾尚未废除死刑,依法就应执行」之上。
台湾尚未废除死刑,是个对现况的真实陈述,但以此作诉求,背后还牵涉到死刑存废的论理背景,不少人或隐或显就表达了「台湾还没在此达成共识」、「台湾还没进步到废死阶段」所以还须判死的意思,但这样说,其实已经气馁了。
台湾为什么必须往这方面达成共识?要谈共识,现在最大的共识就是维持死刑;而说台湾还没「进步」到废死阶段,那请问,进步是谁来定义的?
就此,我们从联合国最近一次的表决说起吧!2021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就英、法、德、澳、以色列、西班牙、比利时提出的《死刑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虽然以29对12的票数通过草案,但提案与赞成者绝大多数是欧洲国家,反对者则包含中国、日本、印度这三大东亚国家,形成了鲜明的「东西对抗」。
这东西对抗无关政治,几年来,中印关系不佳,中日亦紧张,但在这问题上态度却一致,凸显的正是东西文化观念的不同。
文化观念,除了会造成文明立即而毁灭性的损害者外,一般很难有绝对的「客观标准」来说其好坏,而欧洲以「废死」观念强加于人,以其为文明进步的「客观」指标,反映的,正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一种心态。
欧洲中心主义起自十八世纪,当时欧洲以文化进化论作为自己殖民的立论依据,认为欧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巅峰,一个文化如果「能」进化,无论是思想或制度,最后都会进化到欧洲的样态;而为什么说「如果能」,是因为许多野蛮人,包含东方的中国与印度就不具备这种条件。
这样的进化论使欧洲殖民有了「让野蛮人脱离野蛮」的道德依据,于是所到之处,不说因掠夺而来的杀戮,即便是「文明的施予」,也就以摧毁他们眼中的「野蛮文化」为前提。
而对这种作为的反省,首先出现在人类学界,因为作异文化的长期田野观察,渐渐了解欧洲人眼中许多野蛮的「奇风异俗」,放在原生的文化脉络里,正有它厚实的「理之必然」。但在欧洲,这始终是少数人的声音。
对欧洲中心主义大规模的批判,得依赖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它不仅反思殖民主义,还特别强调文化、知识领域内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但几百年强势殖民扎下的优越感,岂能在短时间内翻转,所以,西方现在仍处处可以看到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子。
以「废死」为进步,将之定性为人权议题正是其中的一端,欧盟《基本权利宪章》中明订「废死」,更对与其往来者也如此要求,映现的正是欧洲那「如我者,才是文明」的姿态。以此,你才能了解,生命重要的价值原不只一端,世上该补全的缺漏又所在多有,但法国轮值2022年欧盟主席,马克宏却以「废死」做为他主要推动工作的文化背景。
台湾谈「废死」,需反观殖民主义欧洲中心论对我们价值论断的巨大影响,如此,才能彻底摆脱「台湾还没有进步到可以废除死刑」这种进化论的陈述,谈反废死,也才有自己主体的立场。
最后,说下这29比12的表决,赞成的29票若从大文明的分类来看,是同属一文明的欧洲与拉美,反对的12票中,中印就代表着世界的两大文明,而中印日三国占全球人口比则近38%,从文化属性与人口数量看,赞成「废死」者其实都属少数。而美国因川普退出人权理事会,并不在表决之列,她有31个州与联邦政府以及军队都还维持死刑。
所以说,废不废死,哪关进步!哪关文明与否!
(作者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