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光远/推动同志平权,受益的也许就是我们的下一代
文/冯光远
1981年,我最好的朋友A要我去华盛顿跟他见面,我开了几个小时的车子,去了他与妹妹合租的公寓。那天晚上,在他的房间,他跟我讲了他的「秘密」,还刻意将收音机音量拧高,怕他妹妹听到。
「光远,我是gay。」八零年代初在美国,对于成长在台湾的我们,一个出柜,一个接受,老实说,现在回想这事,我们都挺骄傲的。
A跟我初中同校,高中同班,大学一个文化一个辅仁,也是经常混在一起。当时,也许我对同性恋不是那么理解,可是我知道A的为人,我想这是为什么能马上就接受他的原因。
那晚开始,我努力做功课,让自己在同性恋议题上不再陌生;在结识李安之后, 更从电影的角度切入这个议题,与李安合写了「喜宴」。于李安而言,这片子是他从此跃进国际影坛的大片,其成就不仅在艺术,也在票房上证明同志主题的被接受;于我而言,这是对老友、对同志平权运动的一个交代,属于人权的范畴。
多年了,我一直认为,同志平权运动在台湾已经是基础稳固的运动,可是这一阵子的发展,我知道并不尽然,恐同、反同的势力集结,借着我们熟悉的社交媒体铺天盖地地释放各种错、恨、假资讯,让多元成家这种在文明进步国家早就是理所当然之事,再度卷进一滩浑水里,如果我们要让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立法支持同性婚姻的国家,我们要注意这些反对者的声音。
▲台湾同志游行,黑白影像中的彩虹旗。(图/记者周宸亘摄)
因为,进步的自由派思潮,遇上大举反攻的保守力量以致阴沟里翻船,这个现象,几个星期之前,在美国的大选里已经活生生上演了一次。识者以为,希拉蕊之所以在媒体普遍看好的情况下落败,就是因为主要媒体忽视了许多平常没有发声管道的一群人,他们造成了自由派无可挽救的结果。
台湾支持多元成家的人民,根据民调是占多数的一方,然而,我们不希望在多元成家这个议题上,美国此次大选的结果,在台湾重新上演一次。
从反对多元成家族群发出来的论调,让我们发现,这批人基本上还是把LGBT族群的存在,认为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基因使然,我觉得会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而教育,一方面来自学校,另一方面来自生活。
学校教育在同志议题上落伍,这我们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不要说性倾向的相关教育,就算寻常的性教育,我相信在教育系统里,都是被忽视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当台北市长柯文哲在质询时被问到在校园推广婚姻平权时,他竟然说,「如果在学校推广同志教育,我就有意见。」
他当然有意见,因为他就跟大部分恐同、反同的民众一样,根本不了解LGBT是怎么回事,「同志就是反自然,怪怪的」。不过老实讲,从2014年他在台北国际书展与作家小野对谈时表示,「多元要看多元到哪里?人和猫猫狗狗可以共组一个家庭吗?」的人兽交论调,到今天还懂得在市政府悬挂(虽然我相信他心不甘情不愿)彩虹旗响应同志大游行,柯文哲不是说没有进步。
▲响应同志游行,北市府升起彩虹旗。(图/记者陈家祥摄)
当然,这个进步,对一名医生来讲,其实是很丢脸的,因为早在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就把「同性恋」从「精神不正常」的章节里删除;1975年,「美国心理医生协会」也公开发表声明支持此决定。四十多年前,这些新观念就已经载入文献,想不到一个医生背景的市长,多年之后还是活在他自己的性别认识里,可悲!
柯文哲抗拒在学校教育里推广与同志有关的教育,他应该是以为,一个小学生或中学生上了这些课,就会「变成」同志,这种逻辑,用搞笑的方式来讲他好了,柯文哲他因为曾经上过「医学」相关的课,结果「变成」医生,所以我们不要去怪他有这种逻辑。
其实在上个世纪九零年代初的纽约,我就看过与「同志平权」有关的教育新闻。当时纽约市的教育局,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本里,加入了「我有两个妈妈」「我跟两个爸爸住在一起」之类的教材,其目的,就是希望借着教育,让小朋友从小认识,人类的性倾向固然主要是异性恋,不过既然LGBT也占一定比例,所以我们这个社会上定然会有许多家庭是由同志组成的,这是我们生活里不可忽视的事实。
所以如果小朋友在这类的家庭成长,身为教育单位,当然要照顾到他们的需要,不能让他们生活在被歧视、漠视的环境里。当时我看了这则新闻,觉得,人家纽约市的教育局,不会因为一些主其事者,本身占据着性倾向里较多数(即异性恋)的位置,便自以为是地去评断居少数的一方存在的价值,反而处处为居少数的一方设想,难道,让小朋友自小培养「同理心」,这不就是教育者的工作?
今年七月,洛杉矶时报报导,新的学期开始,加州的小学、初中、高中课程里,都将有不同程度与LGBT相关的内容,如小学四年级的课本里,就将教导小学生关于五零年代美国同志平权运动的萌芽,以及七零年代迄今,加州的同志平权婚姻法及任教法的奋斗过程。
▲台湾同志游行。(图/记者赖映秀摄)
学校教育固然要紧,可是我认为,日常生活当中的耳濡目染,才是同志平权观念要普及的话,最重要的一种手段。要消除对LGBT的污名,再也没有比众多同志以他们的日常生活做示范,让寻常人了解,LGBT族群除了性倾向与异性恋族群有异,其实,他们在各种议题上的立场,他们秉持的各项价值,根本就跟你我无异。
我常常在跟朋友聊同志平权时讲到,如果我们这个社会,LGBT族群在「身教」上能够跟我曾经生活了十多年的美国一样,我们今天在平权的工作上遇到的阻力也许会小很多。
在美国,从1987年10月11日,七、八十万人参加了首都华盛顿的同志平权大游行之后,同志纷纷出柜,这当然是一个很严肃的选择,某些家庭、职业、宗教背景的人,更是会经历很痛苦的过程,可是从那次大游行,「看见同性恋」的概念广为发散,于是次年的10月11日,LGBT平权运动份子,将其订为「全国出柜日」(National Coming Out Day),一个具象征性的日子正式公告周知,这绝对是让美国同志平权运动更加有力量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今天,美国人每天在电视上看着「艾伦爱说笑」的女同志艾伦狄珍妮(Ellen DeGeneres)耍宝,她让大家生活充满欢笑;多次主持奥斯卡、东尼奖,公开出柜的Neil Patrick Harris,广受欢迎,观众不但钦羡他的才气,连他经常开同志玩笑这件事,也都成了泯灭同志歧视于无形的机会教育;更不要说在美国娱乐文化里占据重要地位的「周六晚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早就把LGBT玩笑融入日常搞笑里。
当一个族群不再介意被开玩笑,不再动辄玻璃心碎满地的时候,我们知道,更多的LGBT将更阳光,更清楚诚实作自己的快乐,于是更加乐意将自己的人生与亲友共享。
很多时候,我们不介意(或经过一个过程之后接受)我们的亲人、朋友是同志,因为我们理解他们的为人、品格,如果今天有人因为知道了LGBT亲友的性倾向而搥胸顿足的话,那是这个人的问题,不是他LGBT亲友的问题,需要被教育的,是这个以为世间只有异性恋这一种性倾向的人。
真的,敞开心胸,身为一个异性恋者,你才会发现,原来周遭有这么多LGBT的亲友,所以我们一定要捍卫他们的幸福、人权,因为就以最自私的角度来谈「推动LGBT平权」吧,当哪一天,这个族群受到平等对待的时候,我们怎么知道,那一天,受益者当中,没有我们的子女、孙子女、孙孙子女?
▲同志游行,时代力量现身凯道力挺。(图/记者陈家祥摄)
●作者:冯光远,记者、作家、编剧、摄影及剧场工作者,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