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快刀医师

绘图/BO2

朋友看了美国影集《纽约医情》(The Knick)里的场景,惊讶地说不出话来。男主角克里夫‧欧文(Clive Owen)替产妇做剖腹手术时,不断要求自己在一百秒内完成工作,一阵慌乱中,他无法在助手帮忙下控制出血,最后使患者死在手术台上。我的朋友在不知道影集是否真实的情况下,询问我相关意见。

我利用频道看了几次,同时在Google查了该影集的背景,之后打电话给朋友,告诉他这样的情节不是导演哗众取宠的手法,而是实事求是之后,拍摄出相当接近「史实」的医学影集。电话那头的朋友听了只有苦笑,因为他看了相关网路报导得到的结论,与我说的一样。

《纽约医情》的背景是20世纪初纽约的「尼克博客」(Knickerbocker),由当年以《性‧谎言‧录影带》(Sex, Lies, and Videotape)一片成名的金奖导演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指导。这是他宣布不再拍摄电影之后,转战电视的第一部作品,结果因太多详实、精细的手术场面,让不少观众觉得血腥,甚至作恶,一问世就引发热烈讨论。

据索德柏所言,他只是进行详实的医学研究,尽可能取得历史资料,借此凸显百年前的医疗困境,希望观众能珍惜现在的医疗资源。男主角克里夫‧欧文扮演的外科医师约翰‧柴可瑞(John Thackery),据说是以现代外科医学之父威廉‧霍斯德(William Halsted)为蓝本。他所处的二十世纪初期,麻醉技术还不够熟练,没有高频电刀提供外科医师防止手术中出血,抗生素也还没有发明,仑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才刚因神奇X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当时外科医师可以依靠的工具有限,不得不在手术中尽量求快,避免过长的时间使得「出血过多」及「术后感染」的机会增加,造成患者死亡。

看到柴可瑞医师逼迫自己成为一位「快刀手」的剧情,我身为一位心脏外科医师,相当有感觉,即便现今麻醉技术进步,各种防止出血与精细的工具增加,但是心脏外科手术仍不能避免要求「beat the clock」,和时间赛跑,而且愈快愈好,避免「心肺机」在手术中使用过久,造成病患术后并发症(例如出血、中风、肠胃道出血、洗肾,甚至死亡)的风险增加。如果看了《纽约医情》使你觉得震撼,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还没有使用乙醚(Ether)这种全身麻醉的时代,外科医师可能会被当成疯子。以下举的例子,主角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外科医师罗伯‧林斯顿(Robert Liston)。

根据二十世纪著名的医学史作者,同时也是医师的理查‧高登(Richard Gordon)替林斯顿所着的传记,把他描述成一位有「疯狂快刀」称号的外科医师。林斯顿曾经替一位脚已经坏疽的患者做截肢手术,在过程不小心伤了助手,结果术后没多久,助手及病患接连死去;也曾因为挥刀动作过大,不小心弄伤在手术台旁边观看的民众,划开了他的皮肤,使他因为过度惊吓而跌倒丧命。你可能觉得故事很夸张,但若能深入了解实情就不会觉得惊讶。在那个缺乏麻醉的时代,病患往往被喂了威士忌之后,就被绑在手术台上,当手术刀划下,大半患者会被吓醒,外科医师只得在病患的哀号声中,尽快完成手术。

林斯顿的快刀究竟有多快呢?据高登的纪录,他大概九十秒就可以完成截肢手术;曾有一次花了两分半钟做截肢手术,还奉送切除睾丸;更夸张的一次手术,只花了四分钟就将患者四十五磅重的睾丸肿瘤切除干净(术后还叫病患用推车将肿瘤一起带走)。

高登的生花妙笔容易使读者误解林斯顿是很随便的外科医师,其实正好相反,他是位手脚俐落、善于创新的好医师,而且用心照顾病患,甚至发明很多至今仍使用的器械。

他十六岁就去读解剖学校,毕业后没有多久就通过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的认证,成为外科医师,由于技术不错,他在爱丁堡医学院谋得工作,但没做什么重要的事,只替教授盗尸五年,供解剖课使用。后来他到了爱丁堡皇家医院(The Royal Infirmary of Edinburgh)担任外科医师,不过也只能当某些教授及医师的「影子刀手」:辛苦几年后,却因为技术太好,被赶出医院。他写信向皇家外科医师学会求助,但流言蜚语使得他四处碰壁,只能当私人医师,直接去患者家里做手术。他最后终于在伦敦大学医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Hospital)谋得职位,因为长年累积的经验,替很多外科医师不敢碰的患者开刀,而且兢兢业业于治疗与照顾患者,最后得到众人的尊敬,死后甚至被提议立下塑像,以兹纪念。

当你看到高登替他写的传记,可能对其中的故事感到好笑或害怕,如同今天我们看到《纽约医情》的感觉。但我必须说,在林斯顿、柴可瑞医师所处的时代,他们的行为与其说是「冷血」与「无情」,倒不如说是在为患者寻找活命机会。和他们处于相同世代的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这位公认的护理师始祖╴╴在敏锐的观察后也写下:「有太多手术的危险程度直接和手术时间长短成正比,外科医师的成功和他们的速度成正比!」

因此当你看到林斯顿那个时代的外科医师不洗医师服时,不要觉得太奇怪,上面沾的血愈多,表示手术的数量愈多,代表有很多患者找上他(但即便手术快速执行而成功,患者也可能被外科医师身上的细菌杀死)。

看完以上故事,希望读者们能想起导演索德柏的愿望,珍惜现有的医疗资源。而我,只能力求自己的技术进步,让手术做得又快又好,套用汪精卫的诗:「慷慨赴医院,从容放心头,引刀成一快,不负外科手!」

(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书、水蛭搜集人:医疗现场的46个震撼奇想》,时报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