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将在上海独资建厂,只生产高端电车!丰田CEO:挽回日系尊严
丰田汽车一直是全球汽车市场上的巨头。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丰田几乎是无敌的存在。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丰田品牌都深入人心。
随着电动汽车时代的来临,曾经的传统霸主却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扰。在对电动汽车市场的反应中,丰田乃至日系车企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丰田这个昔日的霸主逐渐显露出其步伐迟滞的一面。特斯拉、蔚来、小鹏等一众新势力电动汽车品牌迅速崛起,以惊人的速度瓜分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大战如火如荼。
统计数据表明,2020年至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年均增长超过70%,然而丰田在这一市场的表现却显得相对平庸,远远不及对手的迅猛势头。纯电动汽车占比不到其销量的1%。
丰田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表现不仅没有展现出应有的领导力,反而频频失误。除了推出的几款电动汽车外,丰田并没有大规模的战略投入,这让它逐步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丰田CEO丰田章男曾公开表示对中国电动车企的蔑视,称其不过是“加个彩电冰箱大屏幕,没有丝毫科技含量”。丰田低估了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巨大潜力,这种短视的策略无疑是其面临今日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特斯拉这样的新兴巨头飞速崛起,丰田决定在上海成立独资电动汽车工厂。这一巨大动作无疑是丰田对市场需求变动的直接回应,也是其新能源时代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丰田为何选择上海?这背后又有什么深层次原因呢?
特斯拉上海工厂在2023年的年产量已经突破95.7万辆,占特斯拉全球销量的50%以上。这无疑给了丰田极大的启示。如果能够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丰田就有机会在电动汽车的新赛道上实现逆风翻盘。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制造和研发基地之一,上海拥有完善的汽车产业链,无论是原材料供应还是零部件制造,都能提供强大保障。这对于丰田而言,无疑是建厂选址时重要考量之一
丰田选择在中国独资生产其高端品牌雷克萨斯电动车,一方面是因为雷克萨斯在中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口碑。截至2023年,雷克萨斯在中国的年销量已经达到18.1411万辆,占其全球销量的约22%。
雷克萨斯不仅在高端市场有着强大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其品牌形象已经在中国消费者中受到了认可。除了传统的可靠性和高品质,丰田还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和车联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发投入,力求在技术层面上实现突破。
在争取政策支持方面,丰田提出了一系列看似“狮子大开口”的要求,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土地使用权以及无需本土合资伙伴的全资拥有权。可能是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的成功给了丰田信心。
特斯拉能独资建厂,是因为当时中国新能源市场正处于草创期,亟需一些具有颠覆性的创新者进入,打破传统车企的垄断。现在的情况却已经大不相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日趋完善,国内企业如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也早已崛起。
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正逐步向精细化、规范化发展,重点已从引入外资转向支持本土企业创新和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如今的市场风向更注重培育本土品牌,让外资车企再享受当年特斯拉的“超级优待”,难度可见一斑。
本土品牌的迅速发展,比亚迪的“汉”、“唐”,蔚来的“ES8”、“ES6”,理想的“ONE”,问界的“M”系列等车型在市场上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和销售数据。这些品牌不仅产品力强,且价格更具竞争力,品牌也逐渐深入人心。
丰田要在这样一个已经近乎“满员”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确实需要费一番周折。高端电动汽车市场本就细分市场狭窄,且消费群体的忠诚度极高,丰田如何在这一市场中突围,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相比于本土车企,外资企业在本地化供应链的搭建上往往面临更多障碍。虽然丰田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有丰富经验,但电动汽车领域的供应链更为复杂,必须考虑电池、芯片、电控系统等等方面的技术和稳定性。
日系品牌在华汽车市场份额已连续下滑,从2020年的24.1%降至2023年的17%。能够看出市场对日系车的信任度在逐年降低,而这种信任的缺失紧靠一两个华丽的发布会和建立新工厂是难以修复的。
虽然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一直有着不俗的表现,从豪华车市场份额来看,雷克萨斯一直位居前列。但能否把这种高端品牌的优势自然地过渡到电动汽车领域,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丰田的市场策略能否奏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高端品牌的定位是否能够在电动汽车市场中获得成功。这不仅仅是拼技术,更是拼市场策略。高端品牌在中国市场依然有很大的潜力,但前提是产品力、服务、品牌形象要全方位到位。
丰田章男曾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要让雷克萨斯电动版成为“挽回日系车尊严”的产品。市场上已经有特斯拉、蔚来、理想、比亚迪等强劲对手,丰田必须拿出不一样的“杀手锏”才有可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未来的路对于丰田来说,尽管充满不确定性,但也不是毫无希望。这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更需要精准的市场策略和有效的供应链整合。丰田的这场反击战,能否在电动汽车市场上再现辉煌,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