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夏粮颗粒归仓,早稻单产蝉联全国第一

原标题:福建:夏粮颗粒归仓,早稻单产蝉联全国第一

福建省夏粮颗粒归仓,早稻单产蝉联全国第一,秋粮丰收在望

稻田里的丰收“密码”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粮稳天下安。今年,福建粮食生产形势向好,春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夏粮颗粒归仓,早稻单产蝉联全国第一;秋粮丰收在望,中稻自南向北陆续开镰,晚稻田间长势良好。

在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福建粮食产区,解析龙年丰收密码。

向政策要信心

眼下,龙岩市新罗区绿盛农产品合作社的700多亩中稻,黄澄澄的稻穗挂满稻秆。合作社负责人林南盛正忙着调度农机,准备开镰收割。

“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自2019年流转土地规模化种粮以来,老林接连遭遇了高温干旱、阴雨寡照、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挑战,见识了农业的脆弱性。今年产季,强降雨、台风轮番登场,好在有惊无险,迎来了丰收。

不过,今年老林面对天公考验,心里比以往更有底气。原来,不久前,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印发通知,在全省实施水稻和玉米种植完全成本保险。

“过去,水稻种植保险以保障种子、化肥、农药等直接物化成本为主,保障水平相对有限。”林南盛说,完全成本保险则将土地租金、人力投入等综合成本也纳入保障范围,保额从每亩500元提高到1000元。扣除各级保费补贴后,农户投保每亩保费仅6元。“农险扩容,信心加倍。”

托举起种粮信心的,不仅仅是保险,还有干货满满的稳粮惠农政策。

对规模种植早稻并连作晚稻3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按早稻实际面积每亩最高奖补200元;对标准钢架温室大棚轮作种植单季稻6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最高奖补100元;对再生稻种植户给予每亩20元催芽肥补贴;对粮油生产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烘等给予分环节或全环节补助,单季每亩最高补助130元……翻开《2024年全省粮油生产扶持政策汇编》,粮食产业链上的不同的经营主体,都可以从中找到“真金白银”。

“年初,我们便制定印发了《2024年稳定粮油生产九条措施》,安排稳定粮食生产专项资金9000万元,用于开展省级种粮奖补、山垄田复垦复耕种粮试点等。”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傅志伟说,在此基础上,九市一区以及全省所有涉粮县(市、区)均出台配套补助政策,做到政策力度不减、覆盖范围更广。在厦门市集美区,市、区两级对一季水稻每亩最高补助达2000元。

向科技要产能

金秋时节,福鼎市店下镇三佛塔村,成片晚稻已进入抽穗扬花期。这里推行的是“早稻—晚稻—蚕豆”一年三作模式,实现了地尽其用。眼前这些身强体壮的稻禾,来自今年刚刚投用的福鼎农垦智慧育苗中心。

常言道,秧好半年稻,壮秧产量高。对水稻种植来说,秧苗壮等于赢在了起跑线上。福鼎农垦智慧育苗中心,可谓培育壮秧的“黄埔军校”。

“以往,我们多用滚筒撒播方式播种,用种量大,播种不均匀,秧苗长得参差不齐,移栽后需要耗费大量人工补植。”技术人员李风雷说,智慧育苗中心引进的这套精量播种生产线,利用气吸播种器,可精准对穴播种,严格控制播种密度和数量,比常规播种方式节省30%以上用种量。更重要的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在最适宜的空间里出土成苗,练就强健体魄。当它们进入大田主战场,发根快、返青早,对病虫害、环境变化也有更强的抵抗力,产量自然就高。

这样的“黑科技”,正是福建粮食增产的法宝。

“近年来,我省粮食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单产水平持续提高,产能持续巩固,粮食面积、产量分别保持在1250万亩、500万吨以上。”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粮油科科长林武说,面对逐年增加的粮食消费需求,必须持续提高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加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依靠扩大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在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必须向科技要产能,着力提高粮食单产。

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于去年启动实施全省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工厂化育秧是今年水稻单产提升的主抓环节。目前,福建已引入水稻精量播种、精准条播、高速密播等现代化生产线,并在多地试点示范,节本增效、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与此同时,福建正向粮食生产全链条发力,以科技赋能粮食生产流程再造,挖掘每一个环节的增产潜力。

上个月,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等专家,来到浦城县临江镇水西村万鑫家庭农场,进行再生稻品种“内10优7185”全程机械化栽培头季现场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774.6公斤。

再生稻头季收割后,稻桩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萌发成穗,实现“一种两收”,为光温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提供了粮食增产新方案。今年,全省推广再生稻约18万亩。在浦城县,再生稻已普遍实现“吨粮田”,头季加再生季总亩产约1300公斤,成为粮食增产新担当。

“我们正引导各地立足本地区主要作物和种植制度,科学搭配品种,合理安排茬口,优化种植制度,落实关键技术,实现季季高产、周年高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环节生产特点明确不同作物的技术路径。”林武说,根据全省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计划,到2030年,全省粮油等主要作物品种平均单产将比现有提高3%以上。

向市场要信心

提振种粮信心,不仅需要政策托底,更需要市场给力。

浦城人钟安森有个习惯,走到哪儿,电饭煲就背到哪儿,随时随地焖煮米饭,现场推介浦城大米。2019年,钟安森返乡创业,创办浦城闽越山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决心发展优质稻产业。为此,他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现优质优价,打破“种粮不赚钱”的偏见。今年,该公司的3600亩优质稻基地喜获丰收,拳头产品——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团队自主选育的优质稻品种“福香占”叫好又叫座,稻米每公斤市场售价超10元。

“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作为“福建粮仓”,浦城县正致力于打造“浦城大米”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品质管控、制定生产标准、品牌推介等“组合拳”,提升品牌含金量,促进农民增收。早前发布的“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品牌价值409.86亿元,比去年净增1.94亿元。

在福建,优质优价,已成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驱动力。

早稻是一年中出产的第一季新米。但受产季气候限制,早稻栽培管理难度大,米质普遍不如中晚稻,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打造优质早稻品牌,向市场要效益,是突围的方向。

三明市明溪县盖洋镇选择走差异化路线。今年,该镇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引种350亩早稻新品种“清优308”。这是我省首个自主研发的低糖杂交水稻品种。

作为稻米市场的新宠,低糖水稻品种稻米含有丰富的抗性淀粉,人体摄入后不易分解为葡萄糖,在增加饱腹感的同时,不会引起血糖浓度大幅波动,对糖尿病患者友好。目前,市场上的低糖水稻多为常规稻品种,普遍存在口感硬、黏性小、食味性差等不足,同时产量低、生产成本高、适应性不强,难以大面积推广。

“清优308”的出现,解决了痛点。该品种稻米不需要陈化,当年就能加工成米粉等米制品,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清优308”已经开发出了多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和减肥人士食用的产品。

“我省历来重视优质稻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种粮附加值,让更多农民愿意种粮、种粮有效益。”省种子总站站长赵杰樑说,近年来,福建通过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开展优质稻品种联合育种攻关,加强优质稻品种展示示范,组织优质稻品种现场观摩和品质现场鉴评,加大优质稻品种宣传,带动优质稻品种推广。2023年,全省水稻优质率超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张辉)

(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