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现赤潮 50人吃贝中毒

福建渔民展示因赤潮死亡的养殖鲍鱼。(新华社资料照片)

福建常发生赤潮现象。图为2012年5月29日,福建海域爆发赤潮。(新华社资料照片)

疑因连日高温及海水优养化,福建沿海出现赤潮,导致贝类摄入毒素,泉漳地区至少50人因吃贝中毒,幸无生命危险;福建省启动应变方案,监控24处海域,厦门市禁止泉州、漳州地区部分新鲜水产品输入交易,泉州的石狮沿海禁止采贝、海钓。

陆媒报导,8日下午开始,漳州漳浦县有多人因食用贝类海产品后,出现头晕、四肢麻痹等食物中毒症状。截至当晚24时,合计36人被送医救治。泉州石狮市永宁镇则早在7日、8日两天,有8名外来务工人员因捡拾贝类海产品食用后中毒;之后又有通报数十人因食用海产品中毒。

外观难分是否染毒

医院方面从检体分析,应属食物性中毒,再由卫生单位检验伤者的食余,发现是麻痹性病毒,食源则是贝类中的毒素。但中毒者的食物均是沿海盛产的青蛤(台湾称淡菜)。

漳州一名蚵农表示,8日到海上收牡蛎时,养殖区附着有不少淡菜,遂捡回家煮来吃,「大概吃了3斤」。午睡后醒来就觉得状况不对,双脚使不出力,嘴唇发麻,还好中毒情形算轻微,通知家人将他送医。

漳州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专家指出,这应是患者误食海水赤潮污染导致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引起,染毒贝类无法从外观分辨,冷冻或加热也无法去除毒性。

漳州餐饮业禁售贝类

漳州市10日已发布,各经营企业、餐饮单位严格禁止制售青蛤类食物;海洋渔业部门则加强巡查和贝类监测,确保海产品品质安全。

石狮永宁镇政府也禁止所有人员在赤潮完全消退前入海采捕、捡拾、食用贝类海产品及进行海钓。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则于10日下午发布,泉州、漳州海域相继发现可产生麻痹性贝毒的链状裸甲藻赤潮,漳州、泉州部分海域启动赤潮灾害二、三级应急回应,部分养殖海域关闭,全省沿海区从北边的福州,到南边的漳州,共24个贝类养殖海域即日起进行动水质、赤潮生物以及贝毒监测。

小 灵 通

赤潮

也称红潮,是海洋中的藻华现象。指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水体变色。

赤潮不一定都是红色,因种类不同也会呈现黄、绿或褐色等。

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已发现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生物毒素有麻痹性贝毒、神经性贝毒、泻痢性贝毒、失忆症贝毒和雪茄鱼毒等。(洪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