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于武:经济复苏,汽车行业应该当仁不让 | 苏雨农的长镜头
6月1日,上海全面开始推进复工复产,这也标志着本轮新冠疫情得到了初步的控制。汽车行业经历了4、5月严重的困境之后,也开始走向了恢复的阶段。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寰球汽车采访时坚决表态:“汽车人当仁不让,应该在这一轮的经济复苏中,起到龙头的作用!”
众多周知,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因其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对上下游和就业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这是汽车行业的经济特质和属性。在当前疫情因素扰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汽车产业稳产保供意义更加重大。汽车行业不复苏,高端制造业也难以发展。
近两年来,国内疫情多点暴发,加之俄乌冲突等国际局势所导致的芯片短缺问题,给汽车行业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不过,中国的经济,特别是汽车市场拥有深厚的底蕴和潜力,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汽车产业可以在乘风破浪中韧性成长。
汽车产业面临三重压力
在付于武看来,2022上半年,汽车产业面临着三重压力的共同考验。一重压力来自于汽车产业向“新四化”、向环境友好型企业以及向科技公司的转型;第二重压力是供应链、产业链及创新链的问题。在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双重影响下,零部件制造企业供应链受阻。为了缓解芯片短缺问题,上游代工厂开始增建工厂、扩充产能,但新建产能从建厂到产能释放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进入整车供应链;第三重压力是国内今年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上海和长春这两个主要的汽车城市,都出现了形势严重且周期较长的疫情,长时间的停工停产造成关键零部件供应链受阻。所以上半年1-5月整个形势,除了新能源汽车受影响较小以外,大形势是不够好的。
付于武认为,在三重压力的共同影响下,中国汽车产业的供需双侧均出现了问题。从需求侧看,寻常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不正,这如要体现在消费能力和消费愿望上;从供给侧看,因疫情导致的长时间停工以及俄乌战争都为零部件的供应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而汽车产业是一个复杂的高技术集成产业,联动是非常必要的。付于武认为,当前购置税减半的政策,还得靠经济复苏,只有供给侧恢复正常的生产,需求侧的老百姓才有能力消费,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汽车产业应该如何做好龙头作用?
付于武认为目前的这种形势是在他从业五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未遇到过的。在他看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是我们要对市场有信心,对恢复生产有信心,对政产学研用齐抓共管来推动市场的复苏要有信心。
伴随着智能科技发展,中国汽车正处在历史机遇期和变革期。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新能源车产销第一,三电、智能驾驶等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政策持续对产业发展给予支持。凭借增长的消费需求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中国已成为智能汽车时代最具示范意义的市场和驱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智能化”已经成为中国新汽车的标签。
中国的经济,特别是汽车市场,拥有非常深厚的底蕴和潜力。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表现被国际看好,特别是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方面。从总体上看,我们已经走在了全球汽车业的最前列,已成为智能汽车时代最具示范意义的市场。在付于武看来,从业的50多年以来,从来没感到中国汽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如此的自信。在新的赛道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是世界领先的;从芯片设计上看,我们也在慢慢地赶上。付于武认为,我们不仅有技术创新的觉醒,而且整体创新链也在全方位发展,形成全产业的联动,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几十年间我们所喜闻乐见的场景。
此外,付于武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要做得更好,坚持创新也很重要。一个是要搞好有中国特色的原始创新,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有原创性的科技创新;另一个,协同创新是我国最大的优势,拿智能网联汽车来讲,人、车、路、云、图,多要素的整合,形成我们的优势,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特点。
其次,付于武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双向发力,我们都期盼着更好的、更有强度的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给予行业持续性的支持。比如在5月31日刚出台的汽车购置税政策,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这是从中央到地方,坚持的出台刺激市场,恢复刺激消费的政策,这也是我们对市场有信心的很重要的原因。
从供给端来看,我们的零部件、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在经济的复苏中要跑出中国的速度。很多企业已经卯足了劲,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企业。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很快,在复苏过程中还需要与转型升级相结合。不只是新能源、智能化,包括发展质量、低碳化,一定要把市场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科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复苏中要有高质量。特别是双碳的问题,给汽车产业压力也是很大的。
长期以来,汽车产业都被视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晴雨表”。经济复苏,汽车行业应该当仁不让,做好龙头作用。而中国汽车产业向上是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和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并非一日之功,也不能靠孤军奋战,而是全产业链的上下联动,也是跨行业、跨产业链的多方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