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官僚主義等令習近平深化改革面對挑戰

有分析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正面对挑战,内部也有阻力,包括反腐行动扭曲了官场生态,干部队伍中滋生的官僚主义和政治惰性,及如何提升干部的治理能力。

网媒「香港01」21日刊文指出,习近平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将成功改革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联系起来,背后说明在改革的深水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建立有效互动的格局,已经成为改革要攀越的崇山峻岭。

文章表示,不同时期的社会存在不同的矛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政策变化决定了地方政府的发展步伐,但今天进入深水区的改革能否成功,不单纯依靠北京中央给予某个地方特殊政策,而必须以更根本、更全面的治理体系和能力来支撑。

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思想被锚定在「治国理政」,为什么他在中共20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同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但文章指出,中国今天的经济困局,很可能反映出国家治理体系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与不少身处一线治理团队的能力依然不足之间的突出矛盾。

据分析,体系与能力的失衡,不仅在社会治理层面制造了许多问题,激化改革必然面对的挑战,导致市场信心受损、社会风险放大,还消解了习近平的改革努力,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内部阻力。

对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干部队伍的治理能力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落差,文章认为,原因之一是习近平的反腐行动虽然起到了重大震慑效果,但也改变了几十年来干部队伍的官场生态。

在官场生态尚未有效重建之前,中国的干部队伍对维持改革动能存在极大犹豫,以致「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现象越发普遍,对治理能力大打折扣,更不用说落实全面深化改革。

另一个原因是时间。

文章表示,任何一种新路线从提出到被干部队伍领会接受,继而转化为治理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文章指出,回顾「第五个现代化」提出以来11年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不仅范围广、力度大,具有国家重建性质,而且节奏特别紧张,进展特别迅速。

在去产能、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刚开始,制约资本无序扩张就全面展开,房地产行业整顿应声而起,金融体系推进了机构层面的改革。

在此过程中,中国还要应对中美贸易战、疫情,还要赶紧学习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过去11年就是一项改革还未完成,另一项改革已经推出,官员们的认知更新与能力提升却是相对缓慢,需要时间与经验积累的过程。

文章表示,「当官员们『自我革命』的速度赶不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速度,粗糙、偏激甚至被扭曲异化的行政行为必然发生。」

更为关键的是干部队伍中滋生的官僚主义和政治惰性。

文章指出,这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官「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等现象变得突出;一些官员丧失进取精神,干脆躺平,有些官员则为了所谓「保险」,不尊重司法判决,新官不理旧账,扭曲北京中央倡导的新型政商关系,和民营企业几乎「割袍断义」,遇事推脱敷衍。

还有一些官员「宁左勿右」,层层加码,搞得天怒人怨,严重恶化中共的社会形象与威信,以至于习近平在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文章表示,放眼历史,成功的改革少之又少,因为改革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是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它不仅在于「全面」,更在于「深」,进入了深水区,会更艰难。

这种新形势下的改革不仅需要更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来解决路线问题,还需要一支更具现代治理能力、更有担当精神、更具魄力的干部队伍;如何锻造这支干部队伍,提升干部的治理能力,是习近平引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