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恐再破記錄…「每年夏天都是餘生最涼」熱島效應成威脅 都市如何退燒?

学者示警「每年夏天都是你余生最凉」。本报资料照

近来,天气酷热,极端高温加剧,全球许多地区都热到破纪录,学者示警「每年夏天都是你余生最凉」,基北北桃成「一片热带」;地形如同「聚热盆」的台北盆地,蓄热容易散热难,热岛效应成头号气候威胁,再掀温度阶级不公问题。酷热难耐加瞬间暴雨,已是夏季气候主旋律,都市发烧难解,有何退烧药?

成功大学建筑系特聘教授暨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子平研究团队发现,过去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2度,台北温度则增加1.8度,在亚洲城市中排名第二。截至目前为止,2024年每月地表均温都创下全球历史新高,4月均温已较工业化前高出1.58度;今年台北盆地高温恐再破记录。

林子平研究团队在「都市退烧」脸书专页直言,「每年的夏天,都将是你余生最凉的夏天。」居住在都会区中,将同时承受气候变迁及都市热岛的双重热压力。由于高温区域连接,可能从基隆、双北至桃园成为一片热带,导致散热更困难。

夏季气候:高温酷热+午后瞬间强降雨

夏日天气常有午后雷雨。联合报系资料照

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杨明仁表示,工业革命后,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以致增强温室效应,地球升温已非特定区域问题,而是全球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其中,都市地区因高度开发,高楼林立的水泥丛林,人口密集大量开冷气,加上车量排放废气、柏油路面铺设,都让室外温度增加,在在加剧都市热岛效应。

回头看台北市,台北盆地地形蓄热,杨明仁形容犹如「聚热盆」。他说,新加坡、大马吉隆坡同样炎热,但因海陆风调节有利散热;反观台北盆地受地形所限,海陆风调节有限,加上人口高度密集,热气更难排出。

台北盆地除了愈来愈高温,杨明仁指出,学术研究发现,近五年来,夏季午后雷阵雨亦有增加趋势,甚至是伴随致灾型的豪大雨,也就是短延时强降雨,这种降雨型态多半瞬间来得又急又快,每小时降雨量动辄破百毫米,已超出台北市下水道每小时排水量78.8厘米的设计标准,以致淹水频传。

此外,值得一题的是,极端高温频繁,不仅是气候生态变化,还潜藏阶级问题。

辅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戴伯芬表示,气候变迁与环境正义息息相关,对农民、营建工人、外送员等户外工作者,以及街友等弱势群体,首当其冲,都可能不成比例成受灾对象。

高温掀阶级弱势困境,长者也受冲击

较无经济顾虑者,可在室内吹空调躲高温,甚至有雄厚资本随着气候在各国移转居住地。仅为情境示意。 图/ingimage

戴伯芬说,较无经济顾虑者,可在室内吹空调躲高温,再者如在全球流动的菁英,除了花钱改善居家设计,设法降温外,也有雄厚资本随着气候在各国移转居住地。

年龄也是影响因素。戴伯芬提及,高龄者身体状况多,常患有多重疾病,在面对剧烈气候变迁下,也是受冲击对象。

节节攀升的高温环境,从个人乃至政府都有责任,又该如何因应?杨明仁表示,政府要在公家单位带头推动绿建筑,也有祭出显者诱因,鼓励民众在自家屋顶种花种草。此外,力促车商研发更加省油环保的用车。

其次,他说,当日子热到难以承受,就要牺牲部分行动自由,政府借由公共政策引导民众,减少开车往返市中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若民众真有开车需求,就要自费较高的市区停车费,参考新加坡以价制量,或如北京推动车辆单双号限行措施。

戴伯芬表示,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政府应检讨用电制度,用电大户不单只是自身电费增加,对环境影响也造成更多外部成本,理应要求支付更高额的电价。

因应高温环境,当前台湾城市绿化程度仍低,她呼吁,营造友善的都市空间,如配植行道树,发挥调节气温之效,让行人、机车族在道路使用上更为舒适,同时改善都市景观。

(本文出自2024.07.06《远见》网站,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