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选修课接地气 "开放办学"落到了学生心坎上

减肥训练营、生死教育课、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开设的新颖特色选修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包容多元的特质。特色课程的背后是时代脉搏律动,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依然是特色课程保持长青秘诀

曾几何时,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一度被学子们作为蹭学分的“鸡肋”式课程。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逐渐落地生根,“开放办学”正在高等教育的田野开花结果。比如浙江高校开设宠物驯养、蔬菜营养食疗等课程,厦门大学开了爬树课,上海大学游泳课,山东有高校开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等课程,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年轻学生

说到“开放办学”,许多人甚至一些大学管理者片面地将之与“国际化办学”混为一谈。“国际化办学”固然是“开放办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绝非全部,将“开放办学”等同于“国际化办学”的观点可能误读了“开放”的内涵。在我看来,“开放”的本质是要求大学推倒横亘在校园社会之间的“隔离墙”,杜绝教育工作者的“自言自语”,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互动。

从教育的系统性阶段性角度而言,中小学侧重基础教育和素质养成,大学则应侧重于专业教育和格局锻造——为学术研究奠基,为担当使命赋能。这种内涵不同的教育重点,决定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应更为紧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任何忽视社会需求的大学教育都是危险的。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曾指出,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培养人才,其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服务。如果脱离社会本身,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必然将被社会边缘化恩格斯也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殊言同归,都振聋发聩地指出了研判和适应社会需求对于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要性。“研判和适应社会需求”,正是“开放办学”的内在要求。

调查指出,坚持紧跟国家战略与发展趋势、坚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成为当前高校开设特色课程的主要方向。部分精品课程常开不衰,甚至在学生群体流传着相关“抢课”攻略、“抢课软件”等小工具。我们不难从中解读出这样的信息:只有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金课”。

总之,宠物驯养、蔬菜营养与食疗等选修课的火爆,说明了紧扣时代脉搏的“开放办学”理念和行动,抓住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这给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既要夯实知识之基,又要以“开放”的胸怀带头深入社会实践,走出自我小天地,研判社会发展趋势,勇立时代潮头,想学生之所想,把选修课上到他们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