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水灾是一面镜子
(图/取自邱议莹脸书)
高雄水灾是天灾还是人祸?这个问题在每次灾害发生后,总会引发广泛讨论,甚至引发前后市长孰优孰劣的网路论战,然而政治口水往往掩盖了问题的核心。
灾害发生后,政治人物的互相指责,容易焦点模糊,转移社会大众对问题本身的重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灾害的记忆也逐渐淡忘,进而转为蓝绿对抗,然而人为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极端气候,却不会因为政治口水而日益减弱,相反的天灾将会成为常态,此时台风豪雨等极端气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因此城市的规划、防灾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政府的应变能力,都直接影响灾害的严重程度。
在人为温室气体失控下,天灾将成为常态,但人祸却常常扮演放大灾害的角色。以这次高雄水灾为例,凯米台风挟带的暴雨,让高雄的时雨量降下1331毫米的惊人雨量,然而台风前的气象预报,就已经预告中南部也有丰沛雨量,甚至在发布陆上台风警报后的预估总雨量会达到1800毫米,身为政治人物应要有「政治敏感度」、「未雨绸缪」,于台风前准备及疏散或许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财损,也就不用热脸贴冷屁股,灾后到处放「暖」,却到处被骂了。
以古鉴今多少政权更迭,都跟天灾有关。而全球气候变迁加剧了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不是高雄首见,世界各地的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水患威胁的前例供参考。从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杜拜的破纪录降雨,到巴基斯坦的世纪洪灾,无不显示气候变迁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因此政治人物在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若无完善的防灾规划与应变能力,将面临巨大的风险,然而高雄准备好了吗?
发展韧性城市是解决长期灾害问题的关键。然而这需要政府、学界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透过情境模拟及风险评估,完善防灾设施、提升应变能力、加强防灾教育,才能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
高雄水灾是天灾还是人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更不能沦为政治口水、蓝绿问题。而是必须将其当成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城市在极端气候下的脆弱性,并应从多个角度及面向来探讨、分析问题,除了寻求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外,并从中吸取教训,结合各方的力量,不分党派从多方面探讨问题,寻求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唯有大家携手合作,才能面对极端气候打造出一个更能抵御灾害的韧性城市。(作者为淡江大学水资源及环境工程所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