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布局新能源股价大跌,增持公司负债累累
格力电器近期可谓是多事之秋,此前董事长董明珠怒斥孟羽童的事件被频频热议,近日因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钛股价大跌,单日跌幅7%几乎覆盖全年涨幅,市值累计蒸发超130亿。今日凌晨连续发布了年度业绩预告及其受让格力钛股份交易的补充公告再引发大众关注。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本站财经表示,“新能源虽然仍是政策风口,但现阶段的泡沫化、同质化越来越凸显,新能源行业进入价格竞争的时期,并不有利于像格力电器这样不具备相关经验和能力的企业。即使格力电器具有成本控制的能力,也未见得能很好复制到新能源汽车领域。”
斥资10.15亿元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钛
12月21日凌晨,格力电器(SZ000651)在股价暴跌7%后相继发布两则公告,一则为对外投资的补充公,同时公布了2023年全年业绩预告称,其期公司经营业绩稳中向上,收入、利润较上年同期均有增长。2023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050亿元—2100亿元,上年同期1901.5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70亿元—2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1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1亿元—2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15.9%。整体业绩超出市场预期。
对于增持格力钛股份,格力电器解释称,经过长期深度布局,公司构建了包括基础器件、芯片、电容器、逆变器、控制系统、智能储能系统以及电机、电控、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商用及专用整车等在内的新能源产品布局,打造了从基础零部件到终端产品的产业生态,并结合空调技术研发了光伏(储)直流空调及家用电器系统,建立了“光储直柔”一体化的零碳能源产品新生态。为加速推进落实公司的绿色能源战略,公司拟通过受让现有股东持有的股份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助于公司加强对格力钛的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双方的协同效应,降低内部管理成本,更积极、主动地应对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21日早盘,格力电器股价应声而涨,截至中午休市,格力股价报31.21元,涨1.33%,总市值1758亿元。
据悉,12月19日晚,格力电器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受让现有股东持有的股份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格力钛”)股份,董事长董明珠持有的格力钛股份不参与本次交易。
公告称,公司已与12名交易对方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受让其合计持有的24.54%格力钛股份,交易作价约10.15亿元,公司受让该部分股份后将合计控制72.47%格力钛股份。未来12个月内,公司择机开展公司协议受让格力钛合计不超过27.53%的股份。这意味着,格力电器或将完全控制格力钛。本次交易后,董事长董明珠持有的格力钛股份维持不变。
从受让价格看,格力钛估值41亿元左右,较2016年巅峰时期的130亿估值缩水接近70%。
公开资料显示,格力钛是一家集钛酸锂电池核心材料、电池、智能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研产销及动力电器回收梯次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新能源产业集团。
格力电器及董明珠似乎对格力钛的前景充满信心。今年6月中旬,在格力电器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公司董秘邓晓博曾表示,公司在绿色能源领域持续发力,目前主要聚焦于光伏(储)空调板块、新能源汽车板块和锂电池板块的布局。其中在新能源汽车板块,格力钛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已在全国230多个城市运营。
12月20日开盘,主力纷纷选择抛售,格力电器股价大幅下跌。截至收盘,公司股价报收30.80元/股,跌幅达7.09%,已逼近年内股价最低点30.78元/股。全天成交金额为38.85亿元,换手率为2.22%,市值蒸发132亿元。
对于此次增持投资者们似乎并不“买账”。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本站财经表示,“格力钛最终还是被格力高管变相拉入了上市公司,当初还叫银隆新能源的格力钛就曾被格力电器的小股东拒绝收购,时隔多年格力钛的表现越来越差,反而又要进入上市公司,考虑到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的现状,未来很可能出现一波不具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出清的过程,因此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机会。”
董明珠执着布局七年新能源
2016年3月,董明珠宣布,格力电器计划重组银隆新能源(以下简称珠海银隆),拟用130亿元来收购珠海银隆100%的股权。
当时的珠海银隆可谓风光无限:2010年9月,银隆新能源与美国奥钛纳米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并在次年7月战略控股该公司。在此之后,银隆新能源选择钛酸锂电池为技术路线,并在官方网站将钛酸锂电池视为核心优势。2011年获得首笔2.16亿元的投资,接连收购了珠海广通汽车、石家庄中博汽车等;2015年扭亏为盈,当年净利润高达4.16亿元,
此前有观点认为,钛酸锂电池技术正是银隆新能源创始人魏银仓吸引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加入的原因,而后者也曾在多个场合谈到钛酸锂电池技术。在2016年10月股东大会上,董明珠称,预计钛酸锂大巴车将占据中国一半的市场,全球保守估计至少有10万辆大巴订单。但格力电器第三大股东证金公司及大量中小投资者对该收购案投出了反对票,这笔收购案未能通过。
反对并没有阻止董明珠的进军新能源领域的决心。同年12月,董明珠以个人名义,拉王健林、雷军一同入股,据当时的公告显示董明珠个人及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集团、江苏京东邦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燕赵汇金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银隆签署增资协议,共同增资30亿,获得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董明珠个人出资约10亿元,持股银隆7.46%。
随后在2017年,董明珠一路高歌猛进,又以个人名义两次增资入股,前后共“出资”23.4亿元,拿下珠海银隆17.46%的股权。
之后的两年,银隆迎来短暂的辉煌。2017年,银隆新能源客车以6626辆的年销量排行全国第四,2018年销量7278辆,仅次于宇通、比亚迪位列第三。
2021年8月底,三家公司持有的珠海银隆3.3619亿股在京东司法拍卖平台上拍卖,起拍价18.28亿元。格力用起拍价拍下珠海银隆30.47%的股权,成为珠海银隆的第一大股东。同时,董明珠也将自己持有的17.46%表决权委托给了格力电器。至此,珠海银隆新能源正式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格力电器控股的子公司。
格力电器在2021年报中称,2021年通过收购格力钛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业布局,新增锂离子电池、新能源商用车、专用车等业务领域,构建了涵盖锂电池材料、锂电池、模组/PACK、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以及下游新能源整车、工商业储能、光伏(储)空调、能源互联网系统的一体化产业链。
对此,沈萌表示,“转型是格力电器寻找新的成长曲线的手段之一,但并非唯一手段、也不是只能选新能源,毕竟在电器行业,特别是基于研发创新的智能化、网络化方向,目前的电器行业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反观新能源,虽然仍是政策风口,但现阶段的泡沫化、同质化越来越凸显,新能源行业进入价格竞争的时期,并不有利于像格力电器这样不具备相关经验和能力的企业。即使格力电器具有成本控制的能力,也未见得能很好复制到新能源汽车领域。”
负债累累下的格力钛“钱途”几何
据了解,钛酸锂电池优点在于充电快、循环寿命长,但缺点是能量密度比较低、续航里程短、价格较贵。有业内人士表示电动汽车更看重电池的成本和续航里程。2016年,银隆的单辆车补贴达50万元/辆。但新能源补贴自2017年开始逐渐“滑坡”,2017年、2018年银隆的单辆车补贴分别为20万/辆、12万/辆。2023年起,新能源“国补”政策正式退出历史,在高成本的压力下,银隆竞争力荡然无存。
2019年,银隆的销量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全年销量仅为2708辆,同比下滑62.76%。到2022年,6米以上的客车销量排名,银隆的销量为1789辆,同比减少11.65%;在2016年投资后,珠海银隆的估值达到了约134亿元,而此次格力电器增持格力钛时,企业整体的评估价仅约41.38亿元,这一估值较2016年时下跌了69.12%。
同时,银隆的管理层也经历了一番动荡。
2018年初,珠海银隆被曝拖欠多家供应商货款超10亿元;2018年1月17日,珠海银隆新能源的辅导状态栏已显示为“辅导终止”;11月,大股东银隆集团以及银隆集团实际控股人魏银仓、前高管孙国华涉嫌侵占公司利益超10亿元。2019年4月,银隆官微发布声明,魏银仓出逃,孙国华在内等六人已被刑拘,涉及侵占公司利益总计超过14亿元。格力电器2022年年报显示,魏银仓、孙国华、珠海市银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珠海市荣特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提供借款9.42万元、68.14万元、2301.98万元、1.72万元的财务借款,至今没有收回。银隆多次股权拍卖,股权均价从最初的每股35元一路下跌至5.43元。
而11.5亿元对赌协议补偿是格力钛肩上的另一座大山。
2015年12月,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保险)10亿元增资珠海银隆,并约定了业绩对赌。后因珠海银隆业绩不达标,阳光保险要求珠海银隆与原股东承担补偿责任,诉求金额是原来的本金10亿元及利息1.5亿元,总计11.5亿元。
据格力电器2022年年报显示,经过两次开庭及多次书面意见交换,案件仍处于等待仲裁庭调查取证及裁决阶段,格力钛需要承担的诉讼金额尚无法估计。
公告披露了格力钛最新财务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格力钛资产总额250.24亿元,负债总额247.86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2.38亿元;2022年度,标的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87亿元,营业利润亏损19.69亿元,净利润亏损19.05亿元,2022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45亿元。
今年上半年,格力钛业绩有所改善。截至2023年6月30日,标的公司资产总额243.11亿元,负债总额242.45亿元,应收账款27.03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0.66亿元;2023年1-6月,标的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40亿元,营业利润-1.42亿元,净利润-1.71亿元,2023年1- 6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09亿元 。
作者:郑皓元、武子湲
主编:陈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