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PC重塑是必经之路,新时代呼唤更高效的“云智慧”
(原标题:个人PC重塑是必经之路,新时代呼唤更高效的“云智慧”)
“内卷”一词,自2020年流行起来,直到今年仍然常居各大话题热榜。作为以前在多家大厂都坚持按时下班的反卷人士,笔者个人坚持“下班是真下班,电脑不拿、微信屏蔽”,但对于有些岗位,比如程序员中的运维、前后端甚至算法,只要涉及线上业务,那么就有无法预期的BUG可能。出于谨慎考虑,必须需要带着电脑回家,并且要做好时刻被电话轰炸的可能。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调和这其中的矛盾所在呢?
答案是云电脑。
首先,从云电脑的发展演变谈起
云电脑诞生的初衷很简单——为不方便使用游戏PC的玩家提供远程高算力的性能主机,解决硬件成本的分摊。而在这个过程中,云电脑逐渐演变为了以算力为资源,面向大中小企业和行业个体用户提供全场景服务能力的一种载体。
如果单从定义上看,目前的云电脑其实也是一种整体服务方案,依托优质云网资源及先进桌面虚拟化技术,将云端的算网能力以电脑桌面的形态呈现给终端用户。
其实,出于成本、性能、安全、便捷性等考量,个人PC的重塑是必经之路,就像云计算对于服务器算力的解放——而借助高速网络与云计算之力,云电脑也应运而生。和传统的个人或集中式电脑不同,云端数据中心可以集结海量的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能力,把算力资源看作是一种可分发的、类似电力网络的系统单位,用户仅需接入网络,便可访问个人桌面、数据及各类应用,如此一来,就可以为大小企业及家庭个人用户提供即买即用、便捷接入之云上电脑。
除此之外,云电脑还具有其他很多优势,包括:
1)用户使用成本大幅降低,使用便捷性大大提升;
2)升级系统、修补漏洞都在云端集中进行,不必个人操作;
3)个人数据存储在云端,分布式备份,数据管理安全性得到保障等等。
不难预见,随着工作流的电子化、智能化和远程化,云电脑将成为未来办公计算机的主要形态。当然,这个市场也并非新兴,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厂商推出过类似的服务,只是由于时机未到或产品不成熟,导致其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
1)注册麻烦,使用配置步骤复杂,无法即取即用;
2)界面简陋,分辨率与画质都不如原始PC,操控有延迟感;
3)应用不适配,很多外设或者软件生态都需要额外设置;
4)不支持多终端、大小屏,难以软硬件一体化等。
这些短板,导致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很难真正摆脱对实际工作中的物理依赖,也让云电脑变得没那么实用。那么在2023年,这些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否用到更加靠谱的云电脑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给出答案的,是一家国企——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中国移动云电脑,新时代的解题思路
如果把算力比作电力,那么基础服务商就是类似于国家电网一样的存在。如果让笔者给出一类最适合做云电脑的开发商,那么移动云一定是排在前面的。原因至少有两点:
1)网络作为算力分发的载体,一如树根通过脉络输送营养
过去云电脑一直难以普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高速网络覆盖度不够。在如今5G时代的后半段,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服务超过3亿的5G网络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一。这意味着,云电脑对于移动云来说,是个自然而然的孵化产品,它的基础设施是得天独厚的。正因如此,目前中国移动云电脑可以实现以小于0.01ms的平均响应时间领先业界,打破对终端形态的限定,让算力成为可供每个人即用即取的资源。
2)算力作为系统运行的资源,好比石油产量之于工业应用
IDC(数据中心)的数量决定云服务的承载下限和产品质量。而移动云目前对外可用IDC机架已经接近50万架,云服务器已经超过80万台。而依托于规模化的算力设施,让云电脑有了源源不断的“石油”。此外,结合架构、资源、能力等多方面优化分布式资源的布局与建设,移动云还在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陕川渝四大热点经济区架设对应的高质量资源池,以最短距离辐射最多的人口,实现了电竞级别的30ms超低时延,这也为中国移动云电脑提供庞大的算力支持。
有了这两个独特的先天因素,移动云的动作远比想象的还要快——早在2022年8月,中国移动云电脑就已经公测上线了,并于同年12月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正式发布。有人疑惑,为什么从来没听过?一来云电脑在国内刚刚步入正轨,二来移动云作为国企,并未大肆炒作过这方面的新闻。
但没听过,不代表产品不好。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开发者开始拥抱云电脑了,而作为用过不少云电脑的早期用户,中国移动云电脑给我的使用体验是相对成熟的。简单举几个例子:
1)平时在外,只要带了手机就可以一键扫码、随时随地登录。这个功能的实现依赖于SIM+云电脑+云空间的组合,利用了移动云的自身强项,也是云服务目前的一大创新。
2)开机使用非常快速,几乎是秒级完成,并且使用过一次后,基本都是开机即用,配置也可以自定义保存,快捷省事。有时线上出了BUG需要修,别人还在找电脑、连内网的路上,我已经把日志打开开始定位问题了——这套便捷化的流程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3)过去用过的一些云电脑或云服务器,要么显示效果差,经常是硬件不兼容、或系统不适配,要找固定设备才能用得趁手。而中国移动云电脑支持4K无损、兼容性也出乎意料得好,除了支持大小屏结合外,在手机平板(Android、iOS)、电脑(Windows、MacOS、Linux)多终端也都可以完美适配。
4)还有一件事是安心程度——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代码和文档都是事关商业机密的,而依托于中国移动的电信级安全体系,可以实现从底层到应用的全链路防护,安全可信。不论是上传下载任何机密文件、知识产权或是内部代码,只要正常操作,基本没有丢失或泄露的可能。
当然,还有个大家比较关心的——性价比。对于个人用户而言,中国移动云电脑能够在价格更低的情况下提供更高性能,粗略估计成本仅为相同配置PC的1/3。
举个例子,和配一台12900K+4090的工作站相比,使用同等配置的中国移动云电脑可以节省至少1万元——省下来的钱甚至还能再买一台高性能笔记本。而站在企业角度,云电脑也让大规模部署、运维的成本更低。比如通过“一人管千台”的高效集中式管理、统一远程运维及批量化的应用安装,使得IT管理效率成本骤降、效率提升。
总的来说,不论是对于个人用户,还是规模化的企业用户,中国移动云电脑都可以看作移动云算力网络对外输出能力的标杆型应用,依托优质云网资源加上先进的桌面虚拟化技术,在个人终端设备中以应用的形式提供和传统PC一样的配置及使用体验,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打破设备限制,体验真正的“移动”办公、娱乐。
生态布局,看到“云时代”的更多可能
当然,产品本身的质量好,对于整个市场和用户体系而言还不够——生态,更是产品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关于生态的重要性,头部互联网企业与科技企业是最懂的,比如京东的物流生态、小米的智能生态等等,都是花费大量成本搭建起来的。
那么在生态搭建上,移动云做了哪些工作呢?
略微调查后笔者发现,其搭建生态的过程,大都有迹可循——今年4月26日的移动云大会上,他们发布的“云电脑+”生态联合体,算是迈出了应用→生态的第一步。而6月份的中国移动云算终端产业合作论坛上,中国移动进一步提出了依托“算力终端产业联盟”,启动“繁星计划”和“霄云行动”,即“一个联盟,两个计划”,目标十分明确。
其中,霄云行动旨在发挥中国移动算力网络及客户触点优势,升级“电信运营商级”云电脑业务体验。比如,聚焦家庭、教育、办公、小微商户等场景,推出包含便携主机、显示一体机等终端产品,打造更流畅、更安全、更可靠的用户体验。
通过繁星计划,则可面向算力终端吸纳合作伙伴,推动终端品类丰富和算力应用发展,提供优质云算终端产品,提供开发工具和技术支持,甚至孵化新型算力终端产品,与应用服务商合力打造优秀终端+应用方案,最终实现如安卓一般的终端繁荣生态。
不难发现,生态对于中国移动云电脑而言是护城河,但对于用户来说,生态又意味着什么呢?
1)一个是更优质、更稳定的网络接入服务,比如基于云电脑+5G,联合移动云自身的技术创新,打造高性价比5G模组、5G网关,把生态最底层的通信网络做到极致。也就是说,在未来,打通整个生态体系后,云电脑用户可以完全实现云办公、云娱乐。
2)其次是更开放、更多元的行业应用,这一块就像是早期的安卓生态,鱼龙混杂的情况下,需要移动云这样的领路者,结合专业领域应用兼容认证、协同运营,为更多应用提供专属的场景化服务,共建云电脑应用生态。换句话说,这意味着未来我们可以接触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不只是开发、办公、娱乐,还有诸如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等更多可能性等待挖掘。
做高端品牌最难的地方是怎么让消费者买单——这个答案其实并不难,就像中国移动所主导的“繁星计划”和“霄云行动”这几项前瞻科技战略一样,只有在应用端(比如云电脑)自主科技的发展上克服重重困难,厚积薄发,基于独特的产业背景与技术优势,才能在最后的市场验证中获得认可与肯定。
作为国产云计算生态向上升级的基石,云电脑正是迈向5G+AI品牌2.0时代的重要赛道。而随着ChatGPT开启的人工智能革命,未来的云电脑将在此基础上更加人性化,涉及日常娱乐、软件开发、大数据等层面的技术,而许多厂商都开始和移动云一样进行自研,争取做到100%的自主可控。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智能科技的进化,更是自主向上、中国智造的代名词。我相信,打造一个自主的高端品牌是一个长期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只有聚焦用户体验与云生态落地,才能沉淀出专属我们的智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