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银泰、高鑫,阿里终结十年新零售探险?

经过去年的大规模调整之后,阿里背上的包袱依旧沉重。今年以来,阿里围绕剥离非核心主业打出了一套连招,先是宣布出售高鑫零售,紧接着又宣布割肉银泰百货,退出了这个投入十年心血的线下零售实体。

其实,阿里出售银泰百货以及高鑫零售早有征兆。早在去年马云重回一线后,就提出了"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的口号,随后阿里内部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聚焦主业的战略愈发清晰。

斩银泰砍高鑫,阿里坚决回归线上

早在10月15日,高鑫零售就曾发布公告表示,高鑫零售控股股东阿里巴巴方面,正在与要约收购人讨论收购事项。而此次阿里与银泰百货的彻底分手,更让外界明确了阿里回归线上的决心。

其一,站在阿里层面来看,线下零售早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2017年阿里完成对银泰百货的收购,到后来的密集改造,阿里在银泰这笔交易上,累计投入的资金超过了200亿,最后仅以74亿出售,仅考虑初始投入,阿里的亏损就高达93亿人民币。但在银泰上的投资上,仅以交易价格来计算阿里的收益,似乎并不确切。

作为一家知名的百货公司,银泰手里积累了几千个知名品牌资源,这些资源曾在天猫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彼时,很多知名的品牌商根本不愿意,与没有多大名气的天猫合作,而银泰百货与淘宝的关系,直接促成了后者引入了大量优质品牌商,助力天猫渡过了品牌起步的关键一步。

如今,天猫已成功吸引了超过30万家品牌商入驻,银泰百货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够给阿里带来更多资源的增长,反而开始成为其发展的负担。毕竟像银泰这样的大型百货公司,现在已拥有超过5万名员工和数百家合作企业,持续的高成本投入,严重拖累了阿里的核心业务。按照阿里财报的说法,如果四季度剔除高鑫零售、盒马及银泰这类有实体零售运营的业务,阿里不管是收入还是经调整EBITA率,都会有更好的表现——剔除后,阿里集团总收入增长约8%,经调整EBITA率也会比现在高约4%至约24%。

显然,在电商进入存量博弈的当下,继续投入高成本的线下业务,与阿里长远的业务方向并不匹配,出售也就在情理之中。

其二,线下零售业正面临历史性剧变,而AI、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也在蓬勃发展,当此之时阿里需要果断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从传统商超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变革进入深水区,并购、重组事件时有发生。9月23日,名创优品斥资63亿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名创优品,将成为永辉超市第一大股东。9月27日,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十四家子公司的重整计划已执行完毕。业内人士认为,线下超市正面临结构性机会,需要打破超市原有的利益格局和机制,实现新的发展。

然而,相比长期参与线下零售的胖东来、名创优品等玩家来说,阿里显然缺乏直接的动力,去参与这场线下变革。相比之下,有美团、京东等诸多互联网巨头参与的即时零售,展现出了绝佳的发展势头,这个融线上线下为一体的场景,更像是阿里的天然主场,更值得阿里全力进击。

阿里终结九年新零售探险?

从2016年提出新零售,到2024年的彻底放手,时至今日阿里似乎已经看到了自身在零售业中的局限,不再执拗地坚持原有的想法。

首先,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阿里已经与新零售做了切割,短期之内应该不会大规模地重返线下实体。从形式上来说,阿里已经明确了"回归主业"的决心,不再继续投入重资产的线下实体,一些非核心的投资业务如小鹏汽车、丽人丽妆等,阿里也在陆续退出。与此同时,阿里曾经苦心经营的银泰百货、高鑫零售,都已经在易主或者易主的路上了,这一切都预示着阿里过去十年新零售探险的终结。

客观上来说,在移动互联网拉开大幕的黄金时代,阿里大手笔在一二级市场扫货,曾经给阿里带来了财务回报或者战略协同。比如,银泰百货、高鑫零售与阿里菜鸟、支付宝、饿了莫的协同,就曾为阿里征战线下,带来了巨大的现实机遇,阿里的线上体系,也为前者如银泰百货,带来了高达几千万的会员用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里的新零售战略不能算是失败。

但拼多多、抖音等新势力的崛起说明,阿里的新零售其实并没有站在超级主线之上,至少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过去5-10年拼多多、抖音从无到有,长成了参天大树,尤其是拼多多,在几乎没有金融、本地生活等板块的情况下,市值甚至一度超越了阿里,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增长。而阿里耗费了巨大心力的线下商超,最终仅维持着比市场略好的增长率,沉重的开支压得阿里气喘吁吁,甚至一度出现了亏损。过往的经验和案例证明,互联网也有自己的局限,即便强如阿里也不能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今阿里果断剥离线下商超业务,不仅是告别过去,更是审慎面向未来的正确态度。

其次,虽然阿里新零售的效果不佳,但未来不排除阿里还将探索新的零售模式。事实上就在不久之前,1688在郑州机场开了一家"1688河南选品中心",核心是便宜,目标是打造成"白牌供应链超市,对标山姆"。从阿里的动作来看,阿里意在挖掘1688的供应链禀赋,毕竟量大不贵、成本领先,本就是山姆打遍中国无敌手的核心杀手锏。而在低价供应链方面,1688手里的商家资源,简直不要太丰富,成规模的商家就有200万家,这是阿里的一大优势,这也是阿里继续参与市场的底气。

从这里不难看出,尽管阿里新零售的效果不佳,但阿里围绕零售市场的探索仍在继续。

聚焦电商与AI,阿里找回能力边界

从九年改造到最终放手,在阿里与银泰这场空前的数字化实践中,阿里用真金白银验证了互联网的神奇之处,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这或许正是阿里决定聚焦电商与AI的原因所在。

一方面,阿里在电商层面通过AI技术,对其核心电商业务淘天进行深度改造,全面重塑阿里电商、重振主业。比如,阿里通过AI技术,不仅优化了用户的购物体验,还帮助商家通过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和物流优化等手段,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当然,这只是AI大模型工具化属性,在不同场景的延展,但其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比如,阿里推出的为中小商家设计的AIGC(生成式AI)创意平台,致力于通过AI技术自动生成图片、视频、文案等创意内容,极大降低了商家在创意制作方面的时间和人力投入。另一AI驱动的投放产品"全站推广",基于"付免联动"机制,让AI识别用户意图、精准定位标签,为商家拿到更具确定性ROI。

有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全站推广为超150万商品全域拿量,投后7天GMV环比平均增长超65%;以AI客服为例,速卖通为平台所有的全托管、半托管商品配备了AI客服。数据显示,6月份配备了AI客服的商品,售前询单的转化率提高了29%;商家的AI需求在不断增长,近半年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两个月,商家对于AI的调用量就翻1倍。

可以说,阿里电商平台引入AI技术,大大降低了商家和用户的决策成本,提升了整体作业效率,同时工具化的流行也大大提升了阿里自身的运营能力。

另一方面,阿里全面押注AI技术,通过投资、亲自下场等多种方式,抢占AI带来的时代先机。依托阿里云创新且低成本的云资源,以及阿里强大的开源技术实力、高度定制闭源等优势,阿里云正在全面重构底层硬件、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大数据与AI模型,并与AI场景有机适配、融合,加速模型的开发和应用,目前阿里已经诞生了诸如通义千问、通义万象、通义听悟等诸多AI应用。

除了自研之外,阿里还相继投资了一大批国内知名的AI大模型独角兽,其中就包括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AI、零一万物、百川智能5家AI大模型企业。云计算厂商的财务和算力支持,正成为AI大模型初创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

除了投注大模型之外,阿里旗下的AI搜索夸克实现了高速增长;引入AI的钉钉,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智能化助手和数字底座;其他如饿了么、高德、优酷、菜鸟等业务,也都以场景化的用户触点为契机,落地AI垂直场景,升级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不难看出,不管是对外投资还是内部应用,AI都已经成为阿里最重要的投入方向了。随着阿里从点到面的变革展开,阿里正在自己熟悉的电商与技术领域,找回自己的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