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世代的爸媽(和孩子),《Homework》:沒有正確答案,我們可以長成自己的樣子

翻开《Homework》,第一眼看到的是大人小孩幸福洋溢的脸。没有刻意摆出来的姿态,那些天真自然的表情,俨然就是家庭生活的日常。对比市面上以文字为主的杂志,《Homework》多了一份舒缓。照片不只是辅助性的工具而已,专业的摄影作品本身就是讯息,在读者进入文字阅读之前,已先感受到编辑者所好奇及欲探索的亲子关系及生活样态,那些照片,是一份真诚的邀请。

《Homework》是一本以杂志形式制作的家庭书系,2022年3月31日发行vol.0试刊号。 图/Homework提供

在「亲子关系」议题上,我们比较常听见大人的焦虑和盼望,即便有着想要了解对方的心情,也摆脱不了那种上对下的注视。就算充满了爱——也是有条件的爱。因为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背负了社会所施加的许多框架,有着害怕犯错的心情,压力从自身流向「亲子关系」,鲜少能以平行的视角去欣赏孩子,把他当作和我们一样完整的个体。

因此这是我阅读这份新创刊的杂志,最强烈的感动,第一次在亲子刊物中深刻地读到孩子的「人格」。

试刊号的主题〈要吃?不吃?〉,探讨如何接受孩子的偏食、如何让孩子对食物产生兴趣、如何面对孩子「可能跟别人不同」⋯⋯身为孩子已长大成人的资深妈妈,我讶异于去除掉种种怕做错的紧张兮兮之后,原来答案有无数种可能。原来不懂没有关系,原来孩子的诞生就是要帮助我们一起成长。孩子面对世界的能力,也是我们面对自己人生的能力。瞬间,伴随亲子关系而来的不自由和压力,换个视角,其实是一种升级和扩张。

特别喜欢《Homework》带读者进入几个家庭的故事,比起各种专家意见,真实案例更触动人心。或许是因为编辑群一开始就带着谦逊的心态前进,坦诚自己也在学习,因此做这份杂志并不是要教或给一个「正确的」答案,而只是分享她们一路探索、徬徨、得到鼓励和安慰、发现「原来可以这样」或是「那样也行!」的心情,每一页都透露着亲切感。而且,大部分时刻我会忘记这是「亲子杂志」,只感觉它和生命的根源有关。

主题家庭故事|从「要吃?不吃?」论起,采访了三个家庭。 图/Homework提供

主题家庭故事|带读者进入几个家庭的故事,比起各种专家意见,真实案例更触动人心。 图/Homework提供

陪伴另一个生命成长,其实是一种特权,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而生命本身就是奇迹,一个新生命要有非常多机缘巧合,才能以特定的存在诞生。新杂志提醒着我这既明白又幽微的道理。

想起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尼采写的《教育家叔本华》,第一章引言即「真正的教育就是解放」。「你的教育者,除了能够成为你的解放者以外,别无其他。」

身为大人,我们所能为下一代做的最好的事,或许就是鼓励他去长成自己的样子,让他为了能够诞生在这世界上而心怀喜悦。父母是园丁、是导游,而不是束缚者。从食物开始,我们提供养分,也鼓励他、引导他有能力为自己浇灌,然后彼此一起耐心等待,看看生命会绽放成如何令人惊奇的姿态。

一份久违的好杂志让我想起这些。书页中那些迷人的单元——让孩子认识自己土地上的米、大人小孩一起试作米食、让孩子去访问长辈写下自家的味觉族谱、适合餐后聆听的音乐专辑、带孩子去牧场、听听各国的父母经、人类图的养育观点⋯⋯有趣度很深,文化及知识面向也非常广,但如同一开始的印象,整本杂志都有令人想读的欲望,丝毫没有却步之感。也许是真诚的文字,也许是大量精彩的插画及摄影,它让曾是杂志编辑的我,感到一种振奋,似乎只要做得好及精准,杂志在现代仍是大有可为。

家庭实作课|由饮食作家游惠玲撰写米食四堂课。 图/Homework提供

喜欢吃饭三部曲|由my place策划三场与小孩子的吃饭家家酒 图/Homework提供

喜欢吃饭三部曲|让一餐以音乐收尾,分享适合餐后的九张专辑。 图/Homework提供

《Homework》好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每篇文章、每个镜头都让我感受到「爱」。父母对子女的爱,编辑对刊物的爱,生命对赐予生命之源的爱,都透过这样一本纸本刊物,坚实地传递给了读者。再次确认,一个人对自己经手之物有没有爱,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来。因此,这是身为读者、也曾身为杂志编辑的我,愿意向它致敬的原因。这份初衷非常可贵,希望它自始至终都能拥有。

主编在发刊词上说,这份杂志想要「与新世代的爸爸妈妈,一起重新讨论家里的『家事』与『心事』」。期盼在如此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未来也能更开放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家事和心事。最后,祝福所有爸爸妈妈们,在向生命学习的过程中,也成为一个更懂得欣赏自己的大人。

《Homework》正式发刊前,于信义诚品举办特展。 图/Homework提供

《Homework》与新世代的爸爸妈妈,一起重新讨论家里的「家事」与「心事」。 图/Homework提供

◎责任编辑:胡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