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脊梁 | 王淦昌:以身许国,铸核为盾
编者按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
王淦昌,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他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也是中国核武器研发的奠基人,在中国爆震、高能炸药和脉冲技术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淦昌
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刻苦求学,追求卓越
1994年12月15日,王淦昌在家中
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的一个小村庄。他17岁考入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成为第一届清华大学的学生。在清华园的4年,王淦昌对近代物理学和物理学实验技术展开研究,在物理学家吴有训的指导下,王淦昌完成了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实验研究的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一种惰性气体,具有放射性)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
1930年,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费留学生,前往德国的柏林大学求学。在德国读书期间,他辗转于诸多欧洲著名的科学中心进行学术访问。1932年,王淦昌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热心办学,自立自强
1934年,王淦昌回国后进入山东大学物理系执教,主要教授基础物理学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王淦昌没有死板讲授书面内容,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此获得了许多同学的喜爱。那时候的中国物资匮乏,王淦昌还会带着学生动手制作教学用具,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淦昌在大学执教20余年,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物理学人才,邓稼先、于敏等物理学家都曾是他的学生。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山东大学成功建立了近代物理学实验室。不仅如此,王淦昌还十分关注家乡的教育情况。1946年春,王淦昌回江苏老家探亲,在得知常熟县枫塘湾的小学因没有经费而停办后,立即给学校捐款,协助办学。
72岁入党,
一生投身科学事业
王淦昌写给杜祥琬的信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
1979年,在北京郊区原子能研究所一座静谧的大楼里,所长办公室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入党申请。最终,参会的21名党员一致通过。王淦昌在72岁高龄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不可能的。”他激动地说。
听到这个好消息,杜祥琬写信给他表示祝贺。5天后,王淦昌回信说,“其实这事我早应该奋斗争取,以自己努力不足,以致拖到现在,非常惭愧。希望你和同志们多多帮助,俾能对党和人民做出应做的事”“毛剑琴同志已去伦敦大学进修,闻之不胜欣喜,望她能抓紧时间多学多做,早日归国,为祖国做出大的贡献。”
攀科学高峰,上物理“战场”
20世纪50年代,王淦昌等科学家在云南昆明东川一座3200米的山峰上,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宇宙线实验室——落雪站。在这个实验室,他们发现了一系列奇异粒子,使得中国宇宙线的研究跻身世界前列。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代表,前往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基本粒子。在该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王淦昌领导的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1年4月3日,王淦昌接到秘密任务,参与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此时他已年过半百。临危受命,他毫不迟疑:“我愿以身许国!”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投入到全新的核领域中。从此之后,他化名“王京”,默默为中国核事业奋斗十余载。他指导设计原子弹的实验元件,很快便掌握了原子弹内爆的关键技术和实验手段。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王淦昌又马上参与到氢弹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中去。他用一生践行了“以身许国”的誓言。
他把毕生的智慧都给了中国科学事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征程上,正涌现出越来越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情回应时代脉搏。当代青年应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壮丽的青春篇章。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内
素材综合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编辑/段阳阳
现订购2024年
只需2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