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冲刺绿电发展 新政府不能再拖了

离岸风电目前仍是企业采购大规模绿电的首选。图/本报资料照片

近日台积电熊本厂开幕的消息占据各大新闻版面,国人也对「护国神山升格为台湾之光」与有荣焉。然而,风光之余,台积电在国内的永续经营,仍面临挑战;不只土地取得不易,更大的难题是取得充足的绿电。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去年就曾直言,台湾绿电发展不够快,将影响产业竞争力。

相较于太阳能案场规模较为零散,其他新能源-如地热或海洋能等,又多属初期研发阶段,离岸风电目前仍是企业采购大规模绿电的首选。我国政府虽在过去几年全力支持离岸风电发展,但仍有力有未逮之处。

举例而言,区块开发3-1期虽完成风场选商,然受到全球通膨、供应链瓶颈及升息等因素影响,建设成本显著攀升,加上台湾独有的零组件和船舶国产化政策,导致3-1期离岸风电报价居高不下,影响企业签署绿电购售电合约(CPPA)的意愿。让人不禁想起2021年,风电龙头沃旭能源就曾示警,3-1期的架构将导致风场欠缺财务可行性及可投资性。尔后,沃旭果然宣布放弃3-1期投标。

此外,区块开发3-1期从2021年起跑,2023年中才完成行政契约签署,预估3-1期风场很难如期在2026年陆续完工。随着3-2期自3月11日起开放递件,倘若仍像3-1期出现延宕,不仅增添开发商和供应链投资的不确定性,亦使国内用电大户难以在2030年完成导入绿电的里程碑,将对台湾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减碳诚信造成打击。

我们欣见总统当选人赖清德提出的「第二次能源转型」,但其仍须面对如何加速时程和改善成本结构等两大难题。这是旧的问题,但若处理得当,台湾可以有不同的未来,因此我们提出三项建议:

首先,虽然离岸风电仍有难题待解,但新政府仍需确保区块开发3-2期如期上路。国内企业已有导入绿电的迫切期程,这就像是田径接力赛,选手只能调整步伐节奏和竞速策略,没有喊暂停的选项。为了满足3-1期,并延续至3-2期的订单需求,国内供应链业者已投入水下基础、风机零组件乃至于船舶的前期投资,3-2期时程一变恐将产生订单青黄不接的空窗期,牵一发动全身。更关键的是,3-2期可说是新政府绿电建设首役,必须展现决心和执行力。能源基础建设尤其仰赖执政者的长期视野,接下来3-3期也应及早启动规划。

其次,应针对离岸风电国产化政策进行根本性检讨,并可从已启动的3-1期和现阶段的3-2期同步加以解决。作法有很多,社会和产业界过去也多有建言,包括给予离岸风场开发商更多的转单弹性、降低行政契约国产化罚则、给予本土供应链额外补贴等。

事实上,国产化问题没那么难,台湾不一定非得替自己戴上这顶紧箍咒不可。若国内产品有竞争力,国外买家自会来下单,反之若国内产品不具备竞争力,借由对外采购,与他国互通有无是正常不过的事,但此议题在台湾的离岸风电领域里似乎成为禁忌。

为何要国产化?政府官员大概只答得出促进产业发展这样笼统的答案。社会科学有一个概念叫「路径依赖」,大意是一个制度产生后,改变它的成本可能会大于维持现状,而这就成了沿用旧制度的理由。然而,我们该问的是:国产化的路径依赖真的对台湾有利吗?因害怕改变而拖延能源转型目标正确吗?最终受害的会不会是台湾厚积多年实力,亟需绿电的半导体和科技产业?

美国前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资深副主任简以荣去年来台参加玉山论坛,赖清德也有出席。简以荣提到,「跨国投资有助于合作与双边互动;……贸易像约会,投资像结婚。」此番论述不只可套用在半导体投资,也可以是离岸风电的国际合作。松绑国产化,让台湾离岸风电产业能与亚太国家互通有无,从而建立更多元紧密的实质往来,应才符合当前印太战略的核心价值。

第三,台湾的灰电价格应要反映包括均化能源成本和环境外部成本,避免盲目的补贴,这不仅能凸显环境正义,亦有助于健全台电的财务结构,同时增加企业购买绿电的诱因。所谓灰电,就是我们每天使用的混合不同来源的电力,包括火力、核能及部份绿能等。灰电价格过低,是台电亏损的主因之一。反观以离岸风电为主的绿电已进入零补贴甚或负补贴时代。例如,企业签署CPPA所购买的每度绿电,都包含了电网强化等基础建设投资与支出。政府一方面对有害环境的灰电持续补贴,另一方面却缺乏有效政策工具降低绿电成本,对比台湾的净零转型目标,显得格外讽刺。

期待新政府能为台湾能源转型带来新气象,让正在场上奋力前进的选手们(台电、绿电开发业者、本土供应链、绿电用户、金融机构等)跑得越来越顺,共同朝净零终点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