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投资看台湾产业的发展问题
图/本报资料照片
经济部最新完成的统计显示,今年前八月共核准侨外投资1,501件,含增资在内的总投资金额逾53亿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均呈现缩减,前者减幅为2.15%、后者更高达近3成。此一期间,大致与选举结果底定到新内阁启动运作一百天吻合,相较于上任政府颇为自豪的招商引资成绩单,数字的差距颇引人瞩目,值得进一步探究。
台湾今年以来的经济表现并不差。股市虽有起伏指数仍屡创新高,主计总处发布的经济成长率预测达3.9%,可望创三年来最佳表现。AI人工智慧浪潮持续带动科技产业的好表现,至于回温速度较缓的传统产业,根据国发会的最新说法,8月景气灯号能够重返红灯,主要原因之一即机械、塑化、基本金属等产业的出口明显回升。相形之下,投资方面的数据表现显然有相当的落差。
观察上一届政府的经济施政,「投资台湾」政策是推升成长的核心方案,此项措施的推动,带动了厂商、资金返台投资,并增加工作机会,财经部会所设计的返台投资优惠政策一延再延,融资额度也持续扩充,而与此计划有关的数据表现相当亮眼,成为施政的重要成绩。
坦言之,这项政策之所以能有所表现,颇有运气成分在,吸引台商返台投资与配套的新南向政策,刚推出时效果均不理想,靠情感动员搭配提供融资税务的优惠待遇,大多数的厂商未必买单,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协助解决的问题相当务实,即处理好缺水缺电、缺工缺地等经营上的困难。从时间点来看,台商大规模返台投资的迹象出现,中美爆发贸易战才是关键,之后还升级为科技战、金融战,导致原本运作顺畅的供应链体系,必须重组,在大陆的外向型台资企业承受压力,迁厂与设立备援生产基地迫在眉睫。
但返台投资并非厂商迁出大陆的唯一选项,特别是五缺问题还在眼前,即使有心返台设厂,要落实为具体的行动需一再斟酌,多比较其他国家提供的投资机会。况且,政府早期点头放行企业赴海外发展,亦有其「腾笼换鸟」的用意,将那些劳力密集、位于环保海啸第一排的厂家,释放到海外另觅新天地,有时还会附带要求,须在台湾落实更高层次的投资计划等配套条件,确保高阶技术根留台湾。换言之,除非这些企业当年于海外设厂时,连同其最核心的研发技术也一起带走,否则的话,就技术升级的角度来看,争取台商返台实非一项合适的政策。
在蔡政府时代,厂商返台投资的数据表现亮眼,很大的可能是,因为政府愿意提供融资与税务上的优惠条件,吸引厂商返台投资,而企业研判后认为,如以海外子公司的名义在台湾投资,能享受到的优惠最大,因此决定绕路前行。意即许多原属于台湾母厂本来排定的投资计划,改了头换了面,以返乡投资的方式呈现,并因此于政绩点名簿上被大书特书。
务实来看,厂商最终的实际投资行为,受到政府的影响其实相当小,更多变动是来自厂商的自行修正。一直成绩很有限的南向政策,到了新南向时翻转为台商的投资热点,并非政策上出炉了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新措施,而是业者观察情势发展,认为中美对峙难以化解,配合此一趋势自行调整了投资策略,所出现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厂商响应政策返台投资的资金,是否真的投入了其原先所承诺的实业投资项上,对台湾产业的发展有所贡献、对增加就业人口有所助益?恐怕也有很大的问号。从涌入台湾的资金动向来看,不少钱先投资于股市助攻台股表现,后投放于房地产领域助涨房市,成为当前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台商资金对于财务性投资的兴趣,并不低于其对于实质领域的投资。
由此来看,统计的投资数据下修或可警惕,却也未必要感到戒慎恐惧,毕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泡沫在,如真觉得各项经济数据上,投资部门的表现需要急起直追,建议重心要放在外资的引进上,尤其那些有助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能力提升、或海外市场共同开拓的投资机会,扎扎实实的让每个投资案件都能发挥功能,而不是在表面功夫上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