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资讯不对称观点 论乳品标示纷争

图/本报资料照片

研究「资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的学者,分别于1996年与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肯定。近期酪农业者与卫福部就乳品标示修正草案,意见极度分歧,或可从其论点切入。

经过一甲子的努力,我国酪农业稳定发展,引用《农业统计年报》数据,2022年乳牛数量6.5万头,虽不如1995年的6.6万头,但产乳量达46.3万公吨,远大于1995年的31.8万公吨,且酪农户数也由30年前超过千户,砍半为562户,使得平均每户饲养的头数由50头,倍数成长至115头,显示酪农业示趋于规模化,且牛乳生产效率为之提升,年产乳量已高居亚热带国家之冠。

更难能可贵的是,我国乳品品质亦同步提升,衡量生乳品质系以体细胞数及生菌数等项目为标准,可区分为A、B、C与D四级,引用台湾区乳品工业同业公会网站数据,2013年A级生乳比例为81.4%,2017年提高至95.2%,2023年高达98.5%,已居国际一流水准。

国产乳业同时也面临进口乳品的竞争,台湾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开放液态乳进口,进口液态奶的数量快速增加,依据中央畜产会「台湾地区液态乳进出口量值表」资料, 2002年进口量不到4,000公吨,2010年已超过1万公吨,2014年达2.38万公吨,2020年创历史新高逼近7万公吨,近年来略有下滑,仍在5万~6万公吨水准。液态乳中又以鲜乳最多,以2023年为例,包含鲜乳、保久乳与其他液态乳的整体液态乳进口总量为5.8万公吨,其中鲜乳就有3.9万公吨,占比高达三分之二。

外国乳品在台不断攻城掠地,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在于卫福部食药署制定的《鲜乳保久乳调味乳乳饮品及乳粉品名及标示规定》有关「鲜乳」定义不当,只要是以生乳为原料,经加温杀菌包装后冷藏供饮用之乳汁,皆可称为鲜乳。我国鲜乳从收集生乳到产品上架,只需要一天的时间,保存期限仅14天,称为鲜乳可谓是名正言顺。

外国乳品在其本国销售时,多采取能保留大多数养分的低温杀菌方式处理,鲜奶的保存期限也在14天上下。惟欲进入台湾市场,需经数十天的海运,故需舍弃原有作法,改采超高温杀菌方式,牺牲部分乳品养分,以换取长达90天(甚至更长)的有效期限,无论乳品养分抑或是新鲜度,均难与国产鲜乳相比,此类的进口乳品依照上述规范,竟也可标示为鲜乳,正所谓名实不副。

此即为资讯不对称的典型案例,消费者见到同为政府认证的鲜乳,误以为是相同品质的商品,实际上却有极大差异。有些消费者甚至倒果为因,认为进口鲜乳效期较长仍可标示为鲜乳,进而推论其品质优于国产鲜乳。

资讯不对称易造成混淆,将使劣质商品或服务更容易被选择,而将良品排除在外,造成「逆选择」,因而影响市场效率,导致市场失灵的结果。经济学提出的资讯不对称解方,不外乎资讯揭露、提供认证,建立评价制度与制定规范等,目的就是让消费者交易时,能拥有完整的资讯。

酪农业者不断要求农业部与食药署修正前正规定,直到6月5日卫福部始于官网上预告修正草案。原本大家预期食药署会限缩鲜乳的范围,另对长效期乳品创造一个新的名词,以资区别。

惟该草案原则上并未改变鲜乳定义,而是针对保存期限30天以上者,增加品名「延长保存期限『鲜』乳」、「长效『鲜』乳」、「ESL『鲜』乳」或等同意义字样。

从其文字叙述可知,食药署仍将进口长效期乳品视为鲜乳,只是需要额外增加品名。此一作法并无法让消费者区别国产鲜乳与进口长效乳品,尤其是何谓ESL?还需额外解释一番,反而创造更大的资讯不对称。

此外,进口乳品除了延长保存期限鲜乳、长效鲜乳、ESL鲜乳列举的三个品名外,还可以采用「等同意义字样」标示。此例示规定增加极大的模糊空间,使用与ESL近似的缩写,如将Long Life milk或Long Term milk缩写为「LL鲜乳」或「LT鲜乳」,试问消费者能理解?

2013年7月签署的《台纽经济合作协定》(ANZTEC),乳品12年调适期即将于2025年届至,液态乳将降至零关税,纽西兰又是我国乳品主要进口国,冲击可见一斑。酪农业者并未要求保护国内产业,仅请求食药署完善乳品标示,落实资讯揭露,完全与符合资讯不对称理论,有助于推动公平竞争。盼该署能广纳多方的建议,重新修正草案,否则恐将因政府错误的规范,摧毁国产乳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