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立法重建科技生态系 突围经济边缘化困境

工商社论

今年以来,经历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世界经贸走向正一步步在改变。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后,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北美(美、墨、加)、欧盟27国、亚太(RCEP 15国),确定成型;随着世界经贸迈向区域化,美国独家号令天下的日子将成过去,台湾全球区域经济整合浪潮中却进一步被边缘化

2019年大陆占其他RCEP 14国对外贸易总值21%,显示大陆和该14国经贸关系密切;2019年RCEP 15国是台湾最重要的经贸伙伴,占台湾对外货品出口58%,相对于欧盟和北美两大自由贸易区,分别只占我出口8%、16%,显示RCEP对台湾有举足轻重地位;RCEP企业考量供应成本及时效性必会就地采购,台湾出口将逐步被当地建立的供应链取代;被区域整合边缘化的台商将只有三条路可选关厂、出走、凭借高科技创新突围根留台湾。

二十多年来,台湾的主力产业资讯产业,这产业是1980年在孙运璿院长、李国鼎政委筹划新竹科学园区,引进国际高科技产业,运用「奖励投资条例」(1960/9/10~1991/1/30),奠定的基础;其后,政府持续推动相关政策,特别是1980至90年代间,政府致力发展晶圆代工,逐渐在世界半导体市场上占有领先地位;正因为我们有晶圆代工产业,因此带动我国主机板个人电脑等资讯产品领先世界,加上台湾早年有股票分红配股,吸引优秀人才大量进入资讯产业,更造就了我国世界电脑资讯王国美誉

当全球进入行动通讯时代,台湾主要手机组装线、零组件厂商,一开始量产性投资就直接进入大陆,而后再也未见其他新兴产业在台发展的荣景,使得台湾实质投资陷入二十年困境

投资消失原因之一,是新兴产业承接太慢,为什么会承接太慢?因为国家产业政策失焦、资源分散,孵育不出新兴产业;为何政策会失焦?因为文官体系已不认为政府有必要引导新兴产业;1991年「奖投条例」废止,「促进产业升级条例」接棒,政府政策就不再挑选产业,而是普遍性的鼓励研发与投资。也许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政策,但以事后评估来看,似已到检讨时候。

回顾在「奖励投资条例」时代,政府每二年需公布奖投项目,只奖励企业投资在公布内的项目;政府这些奖投项目如何产生?由经济部工业局负责,发函各产业工会(产)、各官方科技管理单位(官)、各大专院校系所(学)、各法人及官方研究机构(研),请他们提出国家未来五至十年(现在应是十至20年)国家发展科研需要项目,用两年时间经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后公布;这由下而上共识形成的奖投项目,能充分了解国内产业未来发展技术需求,也因为有学术界及研究机构的参与,能洞察未来世界科技新趋势及产业新潮流;因为这个奖投项目是经由产官学专家学者共识所完成的,才能打破象牙塔里研发项目选择的迷失,也才能引领国家产业升级。

有共识的产业升级方向,更要有完备的科专计划管理审查制度;目前科专计划审查制度是1980年代制定,此后虽有部分修正,但都只修外表流程,未修好审查内涵;什么是审查内涵?是指审查计划学者专家的条件资格、规划及管理科技行政官员的历练、保障科技研发生态系制度的法律

前台积电技术长、中研院院士胡正明点出:台湾每年千亿元以上科技预算分配,几乎全都由学者教授决定,台湾的学者没有与业界往来的习惯,教授与业界需求脱节,却主导科研经费的走向,也主导了新兴领域学生的养成;教授不做相关研究,就没有学生投入,没有学生就没有人才,这是台湾资源分配一个严重的问题;但若审查计划的学者专家是参与奖投项目讨论者,情形将会有所不同。

获得诺贝尔奖者,应是一生专注一项研究领域,持续20~30年才可能得奖,绝不是一年研究多个项目,三、四年就更换研究议题的人;很不幸的,台湾法人机构科研人员一个项目只要做过一年,就会被没做过研究的科技行政人员或不是该领域专长的审查委员质疑?为什么去年已做了今年又提?如此无法深化研究的环境,请问如何培育具国际竞争力技术?如何创造新兴产业?

近年来,我们学习日本,已陆续建立了技术蓝图、技术前瞻、科技基本计划的基本能力,可惜每位科技政委都有他自己一套理念,所以领域、项目、能否持续执行都是变数,况且就是已通过的研究计划也会被行政单位应急变更、挪用,根本之道在于我们没有建立保障科技研发生态系制度的法律。

在此创新经济,谁占先机谁先赢的时代,台湾要有立法重建科技生态系的决心,特别在计划审查内涵部分,才可能达成科技创新根留台湾,突围经济边缘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