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评中研院「台湾货币政策建议书」
工商社论
最近中央研究院公布「台湾货币金融改革政策建议书」,针对金融制度、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提出建言,并指出「长期的低利率、低汇率政策,为台湾带来很高的代价。」同时,认为台湾的货币政策已走到三大「十字路口」的挑战,并建议中央银行应更具独立性、透明度。建言中认为长期低利率、汇率偏贬,加上金融制度未国际接轨,并指出货币政策造成资源错置、产业扭曲、房价飙涨,不利经济发展,也使台湾陷入失落的20年。
我们对于中央研究院院士及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之余,还能关心政府的政策深表肯定。但或许由于少数院士对台湾当前经济情况、经济处境不尽了解,对产业发展两极化的情况缺乏掌握,加上对央行角色的过度期许,思维略有落差,因此,我们提出以下观点,以供不同角度的讨论。
建言中首先提及,政策失当导致台湾经济陷入失落的20年。但事实上,台湾在COVID-19之初,整个供应链没断链,又受惠于新冠疫情带动的线上工作、娱乐的热潮,电子产品供不应求;加上中美贸易战带来的抢单、转单效果,台湾过去3年的经济成长率平均约4%,在亚洲国家中位居前段班。
其次,将利率、汇率偏低,以至于房地产飙涨、产业扭曲、资源错置等问题都归咎于央行的货币政策,并不客观。利率偏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欧美国家为了摆脱COVID-19的泥淖,而大量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祸害。房地产价格也因宽松货币的遗害而飙涨,举世皆然,并非台湾独有的病征。更何况在前一阵子全球利率偏低的情况下,台湾如单独调高利率,反而吸引更多热钱的涌入。而在台湾创投、产业投资机制不足的情况下,多数热钱都恐流动进入股市、房市,将造成房市股市的上涨更加不可收拾,危害更大。至于汇率偏低的情况,最近时空已有相当的变化,过去两年新台币成为全亚洲最强的货币之一,最近更为了打击通膨,央行反而是阻贬不阻升。
另一方面,院士或许忽略了台湾最近产业呈现两极化的现象,亦即电子资讯业一枝独秀,但传统产业、服务业表现平平。汇率大幅升值对利润率高的电子资讯业或许影响不大,但对毛利率偏低的传统产业将是一大打击,听任汇率大幅攀升,将引发另一波传统产业的外移,反而导致制造业就业机会的流失,将更恶化台湾的M型社会。
再者,院士们也高估央行的角色及能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一个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只能对付一个目标,至多两个目标。但中研院的学者们却认为房地产的飙涨、金融业的困境、产业升级的缓慢都是央行责任。
事实上,现在全球的央行,都为了对抗通膨与维持经济成长而左支右绌,如果连产业转型、金融业的发展等,都加诸于央行身上,岂不是要央行一只手端多个盘子?房地产的涨升固然央行有些责任,但是内政部、金管会的政策配合更是关键。金融业的当今困境,主要在于美国的升息,致寿险业的海外投资亏损,因应之道反而是金管会握有比较多的筹码。
至于美国的前瞻指引,美国是大国,全球的主权基金、劳退基金、避险基金大幅投资于美国债券、股市,因此,更透明的货币政策,更稳定的金融政策,指引股市、债市的稳定投资是有必要的,但对台湾而言,一个太透明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是否反而成为外资炒作的护身符呢?
另外,建言中也提及台湾的货币政策应有前瞻指引,其实央行近几年来也在社会的敦促下尽量的公开、透明化。不过,我们认为适度的干预汇率,在一个小国、浅碟子的外汇市场下,还是有必要的,否则反而便宜了少数炒作外汇的外资银行。而央行保有大量的外汇存底,因应国际避险基金的狙击也有其必要性,同时,如果没有适度监控,国际上一个较大型避险基金,就可以整锅端走。这也是为什么香港必须保有4,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存底,主要是为了因应海外基金对香港联系汇率狙击的准备。同样的,若台海危机再现,这也是央行必须保有大量外汇存底,以因应不时之需。
各国的货币政策,各有其最适合的方式,无法完全复制别国经验,充分了解台湾经济现况,掌握自己的处境,再参酌国际做法,才是应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