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舍弃意识形态,才能掌握最佳「净零排放路径」

工商社论

我们正处于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纷扰不断的时代,不只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暖化造成的极端气候事件亦在世界各地频传,为了拯救地球,将近140个国家承诺碳中和所采取的手段也陆续引起纷争。2021年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令各国不安,而2月2日,欧盟提案核能和天然气有条件地纳入欧盟分类法涵盖的永续经济活动清单也引发各国争议,甚至环保团体指控其「漂绿」,批评此一政策将耽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程。

核能和天然气是否可以成为净零排放路径中的选项?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告别2021年之前,欧盟执委会计划将核电和天然气能源纳入绿色投资项目,寻求会员国同意,若大多数成员国支持,该提案将成为欧盟法律,并自2023年起生效。该议案的倡议者认为:没有核能,净零排放的目标不可能实现;而反对者则认为:欧盟执委会以核能和化石能源漂绿。此项提议仿佛也对应我国去年11月的公投,其中两个提案也跟核能及天然气选项有关。然而,国内是否有机会或是有能力真正理解这两个选项的优劣性,或只是被意识形态所主导,而形成先入为主的价值观?

再生能源由于其间歇性特质,没有搭配储能,无法成为基载电力,而目前的各种限制条件下,包括减碳成本相当高,让再生能源一时半刻无法成长到减量所需。欧盟提案就是以天然气取代使用煤炭的设施,并且确保发一度电的排放量必须低于270g CO2当量,而核能使用则需确保高度安全标准,并将放射性废弃物降到最低,最迟也必须在2045年前获得许可,才能符合欧盟环境分类法。整体而言,过渡性能源存在具有必要性,有助于加速煤炭在内的化石燃料转型到气候中和的能源所需。

净零排放已成为普世共同价值,但长久以来,一直无法就能源选项作公平客观的讨论,任由煽动性、偏颇的讯息不断散布。以核能为例,国内外的核能争议由来已久,核灾风险机率与危害程度一直没有被清楚厘清,拥核者以现在核能技术先进、核灾机率发生几近于零来陈述;反核者则一再强调核灾影响性与后遗症,着眼于核灾所造成的万劫不复。两派意见在两条平行线上分别进行论述,就如同搭乘飞机与骑机车相比:发生空难的机率极低,但空难发生时的生命财产损失极为巨大,就该把空运选项给废了?而国内机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率高,但因受影响人数少,就该鼓励骑乘机车?但不论各种交通工具管理,需要设备技术的安全性,如运作稳定,并控制行为人受风险的机率,如飞安管理,来降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而不是让民众根据「想像」来二选一。

核能不是完美的能源选项,但核电零空污、零排碳系数的优点是不争事实,也是解决「空污」与「碳排」这两个人类生死议题的可行选项。因此,核能对人类环境的好处不该被视而不见,而应予以公平公开的讨论。天然气也是过渡到净零排放的路径,但「真爱藻礁」这项公投案关注的是因天然气选项所带来的环境资源破坏,其实是另一个层次的外部性问题、并非天然气本身的争议。更遗憾的是这次公投都变成政治角力的舞台,执政者与反对派之间的斗争,充满国内外政治压力的运作与昨是今非的混乱。

不仅政府难为,企业也面对争议性的指控,国际非营利环保组织 New Climate Institute 和 Carbon Market Watch在今年2月所发布的《2022年企业气候责任监测》报告指出,全球目前已提出净零承诺的前25大企业承诺模糊不清,实际减量成效有限,其中19家企业计划依赖抵换来实现未来的气候承诺,且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将透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等方式进行抵换,但相关作法可能因为森林野火、砍伐而导致效果不再,因此做出「抵换成效不能与直接减碳同等评价」等结论。国内外环保团体以近似宗教般的道德性要求减碳路径,却无法告诉我们,当台积电买走了99%的绿电凭证时,或2030年要减量45%以上的目标达不到时的健康、生态及经济危机等问题要如何因应?

坚持达成阶段性的碳排目标是唯一对抗气候变迁的关键。国际间对于净零排放的追求,倾向诉诸科学论证以因应气候变迁议题,如「基于科学的目标倡议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协助企业根据气候科学和《巴黎协定》目标设定减排目标,制定世界上第一个净零标准。如果净零排放路径是我国关切的重点,那就请为政者别坚守意识形态,用理性方式以及科学证据来论述各个能源选项的风险与最佳减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