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四大失衡现象牵制全球经济成长表现
工商社论
今年第三季起,传播力高的Delta变种病毒扩散,使全球经济复苏势头略有受挫,如10月国际货币基金(IMF)便将2021年全球经济成长率预测微幅下修至5.9%。但整体而言,主要机构仍看好今年全球经济成长,且认为在今年高基期下,2022年成长仍值得期待。惟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当前国际间存在疫苗覆盖率令各国成长分歧、疫情管控方式落差及产业复苏悬殊、生产活动失序等四大失衡现象。因此,从景气循环观点来看,今年全球经济成长率数字虽较疫前水准佳,却仅能算是进入复苏阶段,不能乐观地视为成长强劲。
首先,在疫苗覆盖率令各国成长分歧方面,美国及部分已开发国家因疫苗施打普及与经济解封程度高,景气复苏脚步较快,但疫苗覆盖率偏低的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仍饱受疫情冲击,经济表现较差。同时,欧美等先进国家推出的大规模财政政策,包含失业救助津贴及企业营运补贴等,皆有效降低家庭及企业受疫情冲击的程度,避免经济体质遭受永久性损伤,而各主要央行亦透过宽松货币政策协助政府降低举债成本,使已开发经济体的复苏进展大幅领先。
其次,疫情管控方式的落差亦造成各国复苏步调不一。随着疫情复燃、与疫苗仍无法杜绝变种病毒传播的现实确立下,欧美国家主流的防疫政策也渐由隔离封锁转向与疫情共处,对经济影响相对较小;反之,中国等部分亚洲国家仍坚持清零策略与严格的防疫措施,以致于在经济与防疫强度连动下,对部分产业造成巨大影响,并拉低经济表现。一如今年6月后,亚洲疫情再起波及生产活动,使相对采取严格防疫措施的东协及中国,制造业PMI双双下滑,并相继落入衰退区间。
第三,就产业别来看,当前全球经济成长系由制造业的强势表现所拉动,受疫情冲击最深的非制造业成长则相对疲软。美国、欧元区及中国实质GDP资料显示,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对制造业生产打击大于非制造业,但随后制造业复苏速度与力道明显较非制造业强劲,至2021年第三季,美国两者皆已超越2019年第四季疫前水准,但欧元区及中国非制造业仍不如疫前,整体不均态势不仅未见改善,甚至有扩大趋势。
第四,即使制造业成长相对较快,却面临生产活动失序的窘境。2020年初因全球新冠疫情爆发,疫情管控限制移动加上对未来预期悲观,引发订单陡降、既有扩张计划停顿、产能相应急降等一连串供给面打击;下半年后,美、中等主要国家经济复苏加快,全球经济出现二战以来最强劲的复苏,且因疫情大流行使支出偏向商品消费,致商品需求遽升。然而,因疫情受创的产能恢复不及,不仅劳动市场呈短缺现象,全球海陆空运屡屡发生塞港、停航等混乱甚至中断,加以线上消费与生产中间财转口,使运输需求激增,推升海空货运运费。
除了人力、运力限制以外,全球多数企业为因应市场需求、追求效率与减低成本,争相采取即时下单(Just-in-time,JIT)模式。但疫情严重干扰全球物流,且部分产业的JIT操作过当,以致于当去年下半年需求猛然回升,随即引发原料与零组件短缺的危机,全球商品贸易价格随之走高。以美国为例,今年8月电气零件、钢、电子零件、半导体等严重供不应求产业,生产原料零件的短缺情形已持续半年至一年不等。不只如此,由于疫情催生远距工作、学习、娱乐等生产生活模式,使消费性电子产品需求更畅旺,晶片需求飙升,但同样面临厂商原料低库存、货物运输受阻问题,加上晶圆制造、封测等因产能限制,订货交付时间长达12至18周,与制造、封测高度集中于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地区,生产仍受疫情及诸多管制措施掣肘,环环相扣终酿成全球晶片荒。
综上,纵然2021、2022年全球经济成长可期,但仍存在许多逆风,且以变种病毒来袭与供应链断链问题仍在的影响最大。若亚洲及低所得等疫苗覆盖率较低国家能加快疫苗施打速度,区域成长不均的失衡问题或可缓解,否则马来西亚、越南等亚洲国家已成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一旦疫情反复,波及该等国家制造业正常运作,将使全球供不应求的问题加重。再者,即使全球供应链已着手调整相关投资及生产基地,以加强供应链韧性及降低集中依赖度,但生产瓶颈在短期料仍无法突破。而美国及欧洲等虽致力于扩充半导体产能,却缓不济急,今明两年全球半导体需求成长快速,仍须仰赖现有厂商产能,市场供需失衡问题难解。至于近来国际油价与天然气价格走扬、中国限电措施等,更加深市场对供应链瓶颈的担忧。此外,近期中国受困于企业债务与房市泡沫问题,并企图借由一系列的整改措施进行结构改革,恐将使其经济成长动能受抑,亦为全球经济须关注的一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