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碳中和目标要入法,2050才有望达标
工商社论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上,英国一向表现积极;2008年,英国正式颁布《气候变化法》,成为世界上首先立法,明确中长期CO2排放量目标的国家;2019年6月,英国新修订《气候变化法》生效,正式确立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11月,英政府又宣布一项涵盖10个方面的「绿色工业革命」计划,包括大力发展海上风能、推进新一代核能研发、加速推广电动车等;2020年12月,英政府再次承诺2030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至少降低68%。
韩国为了实现2050碳中和目标,2021年5月正式设立直属总统的「2050碳中和委员会」,同年8月正式通过《因应气候危机之碳中和及绿色成长基本法》,10月召开第二次大会,并发表《2050碳中和情境方案》,此方案是透过各阶层的意见征集、座谈会及市民会议讨论,以减少排CO2,实现碳中和为目标;有两个方案:方案一、全面中断火力发电;方案二、保留火力发电,利用CCUS(碳排放补捉、再利用及封存) 等CO2清除技术;并审议通过2030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上调案,较2020年向联合国提交目标调升13.7个百分点,CO2排放量由2018 年减少26.3%调至40%,以彰显其实现碳中和的决心。
在台湾,环保署将《温室气体管理法》改为《气候变迁因应法》,却没将2050碳中和目标入法,也没有跨部会的指挥机制,此显示这不是一部有执行力的上位法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已关系到台湾产业发展与兴衰,《气候变迁因应法》应比照《灾害防救法》、《传染病防治法》的规格,拉高层级,与国际接轨,将2050碳中和目标入法,并能整合行政部门气候变迁因应系统,掌握统一指挥权,台湾2050碳中和目标才可能达成。
台湾能源转型落后全球至少十年,就是因为政府长期压低水、电、油价格,让企业忽视气候变迁等外部气候成本,台湾好不容易开始讨论对产业课征「碳费」,这是与国际「碳关税」接轨的起步;但据闻,碳费每吨只收4美元,与韩国的33美元、世界银行建议的40到80美元相距甚远,碳费是引发企业及国人重视碳中和的重要指标,太低的费率根本无法让企业重视;碳费、碳税是不同的,碳费是费用是成本,随产品征收;国外的碳税,是要企业生产过程中减少CO2排放,进口国会透过税务政策增减碳税,以奖励措施提升企业重视气候变迁、碳中和。
全球至少有30种以上的碳税、碳交易机制,奖励企业生产减碳,企业也能把自己多减的碳卖出去赚「绿金」;但台湾对于「碳排总量管制」和「碳交易制度」诸多细节尚在研议中,目前国际模范生瑞典碳税1吨133美元、法国碳税1吨49美元、南韩碳税1吨33美元,台湾碳费1吨4美元,是否偏低?应有讨论空间;台湾要达到碳中和目标,若只收碳费将无法达标,要有「碳权」抵换交易制度,才可能见效且现在已有法源可供执行,让碳权变成商品,碳权市场有流动性,才能促成产业转型。
碳中和的根本在「绿能」,若要达成2050碳中和,让企业大量使用绿能应是最好的解方;问题是台湾的绿能在那里?台湾在非核家园政策下,再生能源的绿能已不够产业所需,但用电一路成长,排除核能之后,高比重的火力发电很难达到碳中和目标;放眼未来,若国家能源政策不变,2050年台湾可能缺电,也无法达到碳中和目标,在缺电及气候变迁碳中和压力夹击下,企业还能根留台湾吗?
综上所述,放眼世界,若要达到2050碳中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落实四件事,值得我们借镜:(1)国家最高领导者有达标碳中和的决心且领衔推动、(2)先立法完成政策法规后再推动,才能顺利执行、(3) 要有专责组织整合行政部门因应气候变迁且掌握统一指挥权、(4) 碳中和的根本在绿能,政府要探究科技进步调整能源政策,提供产业需求的绿能。
全国工业总会于今年10月举行「我国迈向碳中和的策略与产业发展」论坛,会后对政府提出五大建言,包括请政府尽速完成《气候变迁因应法》立法,尽速建立碳定价、碳排放交易机制,检讨国家能源政策等等,因为台湾产业若不能及早应对,恐被摒除于全球供应链之外。此时此际,除政府要努力外,产业界也需积极配合,从生产研发开始,减少生产环境负担的产品,更要加重节能、储能、智慧制造系统整合等绿色制程与设备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