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物价大敌当前 央行宜拥抱强势新台币政策
工商社论
国际清算银行(BIS)日前公布9月名目有效汇率指数(NEER)统计,新台币NEER上扬至124.59的历史新高,实质有效汇率指数(REER)112.52则创逾15年新高。NEER是以一国的名目汇率为中心,针对贸易往来国家彼此间的进出口贸易为指数权重,再将这些贸易国家货币兑本国货币汇率加权计算产生以100为基准的指数;REER则是考量物价后,将对手国与本国物价比较,将物价消长为平减(Deflate)值,再加权组合出的汇率指数。换言之,NEER没有将物价考虑进去,REER则是考量物价后的购买力互相比较。
不论是用NEER还是REER的概念来看,9月新台币的数值都超过100,也就是在同期间新台币相较主要贸易对象呈现升值,换言之,台湾的出口价格竞争力可能因汇价的因素被削弱(因为汇率偏高使得报价较贵),但实质购买力却因为汇价的关系而上升(汇价上涨使进口物价相对便宜)。中央银行也曾根据新台币汇率反应函数的实证结果指出,当物价上涨率偏高时,新台币名目有效汇率指数(NEER)上升,有助抑制物价上涨的压力;当实际产出高於潜在产出时,NEER上升则可抑制过热的景气。
台湾属于小型开放经济,即进出口占经济成长主要项目,中央银行要拿捏汇价政策平衡,让新台币同时符合进口商和出口商的理想价位,基本上是很难达成的目标,因为进口商一定较希望新台币强势,同样的钱可以多买点货,出口商则会希望新台币弱势一点才有报价竞争力,也因此,过去多年新台币该强该弱,市场一直有不同意见。
但过去两年的疫情,意外替强势新台币找出一个新平衡点。主要是供应链重组过程中,台湾出口主力的晶圆和半导体因为具产业领先地位,较不易因报价因素而影响竞争力。因此偏强的新台币汇价并没有冲击出口;至于进口商则受惠新台币升值,抵销不少成本。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史上最高的新台币NEER指数。
从央行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以来美元指数约升值4.13%,同期间包括欧元、韩元、星元和日圆等都对美元贬值,仅人民币对美元上扬2.32%,新台币同期也对美元升值2.17%,这也反映在新台币NEER和REER同步走高。
今年以来国际原物料大幅上扬,让通膨取代疫情,成为各国政府最闻之色变的两个字。但不论油价、天然气还是铜、镍,都是以美元报价,新台币对美元升值2%的情况下,价格等于直接打九八折,虽然无法完全抵销原物料的涨幅,对于减轻台湾输入型通膨压力,多少还是发挥一定的效果。
事实上,央行货币政策向来是以稳定物价为优先,而台湾物价的稳定有赖于汇率持稳,新台币如果反向贬值,势必将使进口原物料、石油、商品价格上扬,继而带进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目前国际商品价格处于反弹格局,新台币汇率更有理由保持名目未贬值的优势。
以央行近日举例的95无铅汽油价格来看,2020年低点为4月均价的每公升18.53元,较2019年高点5月均价的30.23元下跌38.7%;今年高点为10月均价的29.85元,但由低点回升幅度达61.09%。央行进而说明,今年台湾通膨率较高(前九月平均为1.74%),亦与去年物价下跌导致比较基期较低有关,因而加深民众对物价上涨的感受;若以近三年平均(2019~2021年9月平均)通膨率而言,仍低于1%,称得上是相当温和。
央行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民众日常生活较常购买的商品项目,会对物价下跌较无感受,对物价上涨则感受较深。但同样地,如果不是新台币今年以来对美元还维持了2%左右的升幅,95无铅汽油的涨幅是不是会更高、甚至超过2019年5月时的高点,又会不会让民众对通膨的恐慌加重,这是央行不容回避的问题。
根据央行的说法,主要机构预测台湾今年CPI年增率不至于超过2%,且IMF与Consensus Economics都预测台湾未来5年通膨预期约介于1.4~1.6%,并强调全球化与自动化导致供给面成本下降、公共费率(水、电费)平稳等长期以来维持台湾通膨率低而稳定的结构因素仍在。可是这只能解释为台湾目前还未走到通膨这一步,并不足以证明台湾现在没有通膨预期。且众所周知,因为短期价格波动如果影响社会各界对通膨的预期,引发抢购、囤货风气,加剧供需失衡,将进一步推升物价,让通膨预期自我实现。
面对日益严峻的通膨压力,央行的汇率政策势必有所转变。当然,近年国际资金大量移动已成为影响货币币值变动的主因,央行并不能主导国际资金流向,可是就政策方向而言,弱势新台币看来已非台湾最佳选择,更何况台湾人民以环境污染、与廉价劳力赚取外汇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台湾需要的是高附加价值产品,加以考量物价稳定,强势汇率才更符合全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