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中研院院长的减碳真心话

中央研究院院长廖俊智(中)于立法院接受质询时表示,台湾不能放弃任何减碳机会,不应排除核电。图/本报资料照片

中央研究院院长廖俊智日前于立法院接受质询时指出,面对2050净零碳排的目标,台湾不能放弃任何减碳的机会,核电在技术发展上是可行的,不应排除,同时也应发展地热、去碳燃氢等能源,台湾没有放弃任何干净能源的本钱。廖院长此次发言与先前的能源主张有所不同,在落实减碳的考量下,他改为支持所有洁净能源,并将核电纳入选项。

廖俊智的减碳立意良好,但我们必须直言,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在台湾,除了核电已臻成熟,中研院属意的地热与去碳燃氢皆尚待突破。

不可讳言的,国内的地热开发有其利基,但也有难关必须克服。首先,丰富的深层地热蕴藏量,是确保未来地热发电能够作为基载电力的必要条件。根据经济部最新的说法,包括台电、中油等多个单位,已规划于明年启动全台深层地热钻探计划,将有20个团队参与,并期望在2028年提供1吉瓦(GW)的地热电力。探勘才要开始,意即适当地点需待探测结果出炉,才能确定;而20个团队的探勘计划执行完毕后,究竟会有多少个案证实可行,目前无从得知。若是此阶段的探勘结果显示成效将不如预期,后续可能必须增加探勘地点,拉长计划执行的时程。

接着,地热电厂运作必须注意三项周边配套工作。第一,高温蒸汽冷却后的「脏水」(含硫化物、盐类、其他矿物质)是否以封闭循环方式重新注回地热井内,以避免环境水资源收到污染;第二,在不影响工业与民生用水的前提下,场址周边必须能提供大量冷却用水;第三,伴随蒸汽抽出的硫化氢、二氧化碳、氨气、甲烷等气体是否以封闭循环方式注回地热井,若直接释入大气,将造成严重空污。上述封闭循环技术与供水条件若无法配合,电厂运作势必困难重重。而电厂兴建是否引发在地民众忧虑与抗争,也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因素。

至于去碳燃氢技术,原理是透过甲烷裂解取得氢气与固态碳,虽然理论可行,但此技术的应用温度高达摄氏800度以上,而且甲烷裂解是吸热反应,需外部不断提供能量来维持其反应温度。即便最终仍可取得氢气与碳颗粒,但耗能的产制过程究竟从何获取热源,是一大问题;除非伴随充裕的再生能源电力使用,否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挑战。简言之,透过本技术来大量产氢,其实并不符合经济效益。

坦白说,中研院既已投入人力研究地热发电与去碳燃氢技术,院长借机宣示自家的研究方向如何配合政府的减碳政策,本来无可厚非。值得关注的是,廖院长显然也了解,为能有效减碳,所有洁净能源都必须投入使用,包括核电在内。

另一方面,如同经济部长郭智辉先前表态支持核电时,遭到执政党立委群起砲轰,廖俊智的发言也立即引来反核环团的强烈反弹,指称其公然违反国家政策与法令,已构成违法失职。环团如此气急败坏地指控非职司国家能源政策执行的中研院长违法,其实相当突兀,不排除是一项声东击西的谋略,而廖俊智只不过是其中的替罪羔羊。

就在总统府「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的成员,如童子贤、李远哲、简又新等重要人士纷纷表态支持核电后,如果连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的首长也加入挺核行列,后续的连锁效应势必不容小觑。环团不去指责主张核电可讨论的行政院长卓荣泰,反而高调挞伐无政策执行权责的中研院长,其背后真正的目标,恐是上任后未曾重申非核家园的赖清德总统。

赖总统就任近半年,除了强调供电必须稳定,也主张二次能源转型的必要性,其中包括地热、氢能、及小水力发电;但对于企业与民众关切的非核家园或续用核电议题,却始终未明确表态。这也让行政官员在能源议题的发言上,不得不谨慎地遣词用句,表面上奉行未做任何调整的非核政策,却也不敢排除未来采用核电新技术的可能性。只怕把话说死后,反而拂逆了赖总统的本意。

若不是供电不稳定、且桃园以北地区不得设置高耗电的科技新厂与资料处理中心,已成为民众忧心台湾根本缺电的直接事证,赖总统不会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稳定供电的重要性。然而,口头宣示终究比不上具体行动,廖俊智的减碳挺核「真心话」已出口,赖总统何不于此时以「续用核电」明确回应,既可稳定供电、抑低电价,又能稳健迈向净零碳排,进而达成二次能源「务实」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