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机车赔偿金比汽车高 遭批陷阱

不少人常使用共享运具,台北市议员陈建铭指出,使用共享运具若不小心毁损,赔偿金额惊人让民众租得很开心却赔得伤心。(本报资料照片)

台北市大力推动共享运具,市议员陈建铭14日发现,使用共享运具如果不小心毁损,赔偿金额惊人有如陷阱,让民众租得很开心却赔得伤心,对许多市民来说是沉重负担,他指出,近3年共享汽车求偿金额高达1153万元,平均每件为5183元;共享机车更离谱,求偿金额竟高达2043万,平均每件为9866元,维修费用竟比汽车更高。北市交通局对此回应,有3家共享运具业者,2家设定赔偿上限。

根据统计,2019年9月至今年3月,北市共享汽车向消费者求偿共2225次,求偿金额1153万2966元,平均每件为5183元;共享机车求偿次数为2071次,金额2043万1693元,平均每件9866元。

陈建铭质疑,共享运具租借费用虽然便宜,但维修金额却很惊人,让市民租得开心,却赔得伤心,共享运具简直变成陷阱,高额赔偿费用让学生、民众情何以堪。

对此,交通局长陈学台回应,面对车体赔偿问题,3家共享运具业者针对车体保障处理方式不同,2家提供赔偿上限,但有特定条件,至于业者提出赔偿金额,向业者了解后,都是依据实际车体损坏维修费用报价。

北市有3家共享运具业者,根据车损保障部分,iRent提出汽、机车最高自负额上限为1万元;GoShare是以自负赔偿金额2万元为限;至于WeMo则以骑乘前选择加价购「车体安心保障方案」,前6分钟为3元、第7分钟开始每5分钟1元,只要加保后,骑车有车损经评估修复金额在2万元以内,用户即不须负担任何车辆赔偿责任。

交通局运输管理科长廖苑伶指出,去年建议业者提出保障消费者方案,但没有要求业者必须一致,因为每家业者对于营运成本有不同考量,业者皆有推出保障方案保护消费者权益。

时常租车的上班族黄小姐说,电动机车维修费用比较高,会依据业者提出的方案选择骑乘,比如在上路时加保车险就是很好的方式,因为不知道每趟骑乘会发生什么状况,能避免省小钱结果赔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