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最初想当医生的黄旭华,为何隐姓埋名30年,造核潜艇?

因为一通电话,黄旭华被紧急叫到北京开会,来不及回家收拾行李,来不及和妻子道别,因为,火车很快就要开了。这是电视剧《功勋》第四篇章中的一幕场景,该篇章演绎的正是黄旭华赫赫无名的一生。

黄旭华(黄晓明饰)

那时候的黄旭华没想到这一去,他就隐姓埋名了30年,家人骂他忘恩负义,父母怨他不孝,他却闭口不为自己解释。直到30年后,一篇介绍他的事迹的杂志《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发表,母亲才知道,儿子30年不回家,竟是为国家造核潜艇。但你可能想不到,黄旭华最初的理想只是继承父母的意愿,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

七七事变,日本人一顿炮轰,轰出了当时小小黄旭华心中屈辱的怒火。

这句话是黄旭华老先生回忆他为什么决定弃医救国。

小学毕业那年,七七事变爆发,沿海城市的学校大都被迫停办了,黄旭华和他的同学们为了求得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徒步走了四天山路,脚都走出了水泡,路上却遇到敌人的飞机轰炸,每一次警报一响,他们都得被逃难的群众挟搂着往城外的山洞里跑。如果警报不解除,他们就得挨饿。这让当时小小的黄旭华感觉很屈辱,一股怒火在他的胸腔中燃烧,他愤怒地想:

于是,他放弃了学医,改学航空、学造船。他当时还在学造船还是学造飞机之间有一番挣扎,——制造战机,可以保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可以抵御外国从海上进来的侵略。后来,因为他在海边长大,对海有很深的情结,权衡之下,他最后去了上海交大的造船系,钻研造船技术。

1954年1月24日,美国制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下海试航,名为鹦鹉螺号。鹦鹉螺号本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海底两万里》里面那艘主角潜艇的名字。小说里面的鹦鹉螺号是一艘非常坚固、战斗力十分强悍、航行能力非常棒的潜艇,它可以用海水做动力,在水下航行。他的触角能够把驱逐舰给干掉。而1955年的同名电影上映,让全世界清醒地认识到,真的有一种续航很长的潜艇,可以在海底潜伏很长时间,能够干掉海上航行的军舰。

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就是致敬《海底两万里》的鹦鹉螺号,而取了同名。美国的这艘鹦鹉螺号潜艇拥有鹦鹉螺号的所有特质:坚固、战斗力强、续航能力强,并且,能力有大大的超越。美国的鹦鹉螺号可不止在海底航行两万里。1957年,鹦鹉螺号在没有燃料补充的情况下航行了11万余公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水下航行,消耗的能源却只有几公斤。要知道,常规潜艇航行同样的距离起码消耗8000吨燃油,运输这么多燃料需要217节油罐车,所组成的列车长达3.2公里,要耗费197万美元。这就意味着核动力潜艇可以大大的节省燃料空间。更可怕的是在1958年8月,鹦鹉螺号完成了冰下穿越,这是常规动力的潜艇没有办法做到的。

鹦鹉螺号还有一个令人恐惧的特点就是隐蔽性和灵活性很好,不容易被发现,也不容易被击中,还能精准地发起攻击。核潜艇拥有绝对的报复能力,拥有了核潜艇,敌国就不敢来进犯了。可拥有了核潜艇的美国,却可以用它来威胁他国。

美国有这么强大的核潜艇,别的国家没有的话,他简直可以横着走。那时候苏联、英国、法国都相继有了核潜艇。虽然中国当时一穷二白,毛主席也拍板决定,我们也要搞核潜艇。为什么要搞核潜艇?电视剧《功勋》第二篇章,于敏篇,有一段对话,很好地描述了我国那时的处境:

为了不被苏美等列强的核潜艇威胁,我们也必须要有核潜艇。

毛主席这句:“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是支撑黄旭华等科学家们从零开始研究核潜艇的动力。当时我们和苏联交好,一直寄希望于苏联老大哥能够帮帮我们搞核潜艇。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傲慢地说:

毛主席当时很气愤地说:“核潜艇的研制,我们自己试!”没多久,毛主席这句“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就传了出来,这给一头雾水的核潜艇研制组的科学家们打了一剂强心剂。因为,中国的核潜艇是完全从零开始的。中国唯一有的资料,就是几张从报纸上翻拍的模糊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后来还有两个玩具模型。

而参与核潜艇研制的人员中,只有极个别懂核动力的,大多是学化工、电力和仪表的。大家都是边干边学。然后从全世界大量的数据库里面查找凤毛麟角的核潜艇资料。这时候谁也不敢拍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核潜艇搞出来,所以毛主席的这句话给了大家鼓舞,让大家心里都有了底。

不过,虽然毛主席给了一万年的期限,可核潜艇研制人员却没那么乐观。黄旭华在采访里笑说:“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就代表了态度。

记者问黄旭华:“你们在给自己定时间计划的时候,有没有给自己定宽松一点?比如本来三年可以完成,时间报上去是三年半?”黄旭华摇摇头说,陈毅说了一句话:“你们把事情搞出来了,我的外交部长就好做了!”

这句话意思很明白了,科学家可以制定宽松计划,但国际形势却不允许。那时,西方列强都已经在紧锣密鼓地搞核潜艇研究,有四个国家已经造出核潜艇了。我们虽然有原子弹,后来有了氢弹,但这都是陆地上的核武器。海上的核武器我们没有,所以核潜艇我们也要有,并且要尽快。

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都是自发自愿地一头栽进实验室里面搞研究,晚上还要通宵,那时候没有计算机计算,只有算盘和计算尺。工作以及生活的条件都十分艰苦。

因为要投入研究,他们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和家人相处。黄旭华有一次回家,女儿对他说:“爸爸,你到家里来出差了?”可见,黄旭华是很少回家的,连孩子都是李世英一个人带大的。

如同开篇那样,黄旭华被叫到北京参加核潜艇研发的时候,他连跟家人道别的时间都没有。那时,他还回去看过父母,答应父母常回家看看。可在那之后,三十年他都没有回过家,就只有一个代号145的邮箱,接收家人的来信。可是,因为黄旭华从来不回家,也从来不肯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兄弟姐妹都骂他不孝顺,母亲对他有怨言,父亲把他寄的钱都退回去了。

为了保密,李世英和孩子也被接到了北京,黄旭华回家的时间还是很少。三十年后,一篇长篇杂志报道了黄旭华的事迹,黄旭华把这篇杂志寄给了母亲。虽然杂志里面没有写他的名字,而是“黄总设计师”,但是里面写了“他的妻子李世英”,由此,黄母才知道儿子一直在为国家造核潜艇。

黄旭华隐姓埋名的那三十年里除了生活工作条件艰苦之外,还遇到了文革。黄老也被批斗过,那时候,他们不能泄露自己的工作,所以常常白天被批斗,晚上搞研究。后来黄旭华被关起来养猪,他笑着说,那是他最轻松的时光——白天和猪一起吃,晚上和猪一起睡。只不过常常有不速之客到来,小声和他讨论,问几个技术问题,临走的时候还叫他保重。

说起处境,他也很乐观。

这个问题,到此,其实有些多余了。因为,前面我就说过,黄旭华的梦想就是造出能够保卫祖国的东西来,飞机也好,战舰也好,核潜艇更好。黄旭华说,他这一生,很爱自己的家人,他爱妻子、爱女儿、爱爸爸、爱妈妈。妈妈死后,他每次提起妈妈都会哭,他说:“我很想念我的妈妈。”他每年冬天都会把妈妈的围巾围在脖子上。可他说:“我更爱国家,更爱事业,更爱核潜艇,为了核潜艇这个事业,我可以牺牲一切。”

黄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从1958年他们进入核潜艇的研究组以来,到如今他都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的研究领域。他现在还会去上班,拿着放大镜看资料。他说,他虽然年纪很大,但他的任务还没有完,他的任务就是给年轻人当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

从黄老的话语里,可以看出来,他对中国的下一代是有期待的,他的多次演讲也是希望年轻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能够往国防科技方面选择。他希望年轻人都能肩负起国家的使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