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杀」疯了?!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News

作者:鲤鱼、毓肥

固态电池最近火得可怕。

先是腾势(参数丨图片)赵长江和智己刘涛有关「真假固态」的 针锋相对,然后是蔚来李斌刚秀完 150 度电池的肌肉,接着锐评超大容量电池「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再接着,就是智己 L6「光年版」前两天打出不超 33 万的普及价,1000+ 公里续航的纯电车,似乎今年就可以走进主流市场。

之所以说这股浪潮「可怕」,在于因此而起的涟漪,譬如固态电池板块掀起涨停潮,如果你点进一些声嘶力竭的炒股直播间,不难看到,固态电池 已经成 为他们追逐的热词。

车圈舆情冷 热交替已经司空见惯,问题在于,当一块电池被加以「固态」、「半固态」、「准固态」前缀,就一定代表着最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体验?

还是说,「固态电池」和如今的智驾小视频类似,除了代表技术上的你追我赶,也沾染上了营销的浮躁和喧嚣?

今天我们聊点够「干」的。

谁真谁假?

争议之火的「火苗」由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点燃,火星是一条先发后删的微博:

「这个时候在宣传半固态车用电池的就是在玩文字游戏!」

一句话指向明确,因为智己联席 CEO 刘涛刚刚说完,智己 L6 将推出 「王炸」:首个量产上车的超快充固态电池。「文字游戏」像一把软刀子,似乎意指智己固态电池并非「真」固态。

随即刘涛回应:「文字游戏不是我们擅长的,唯有技术创新迭代才能推动时代进步,智己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

你来我往之间,只说进步,并未挑明真伪。

而智己汽车官方微博又在面对网友「是固态还是半固态呀?」的疑惑时,反问道:「白马是不是马呢?」

根据电池供应商清陶能源的传播口径,智己 L6 用的「行业首个准 900V 超快充固态电池」,就是半固态电池。

至于官方的表态,从《上海证券报》的报道中可以找到一点,智己汽车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半固态电池和准固态电池目前尚无明确标准,但使用固态电解质肯定可叫作固态电池。」

舆论场也不明朗,从智己 L6 预热到预售,都有网友毫不客气地质疑, 「半固态就半固态,别打擦边球。」

究竟什么才算「真」固态电池?

行业内主流的看法,是把固态电池的技术创新周期分为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三个阶段,区别在于它们所包含的液体电解质质量。

半固态电池,液体电解质质量百分比在5%-10%之间;准固态/类固态电池,液体电解质质量百分比小于 5%;全固态电池,不含有任何液体电解质,电解质材料均为固态。

清陶能源的固态电池,电解质中加入了 10% 的浸润液,卫蓝新能源用的是 NCM 固液混合电解质,本质上智己或蔚来,用的都是半固态电池。

昊铂宣称全固态电池 4 月 12 日亮相,但估计离量产也远着,去年广州车展官方公布的规划是 2026 年量产。

不过,由于概念宽泛, 上述三类都可以统称为固态电池,严格来说,车企宣传也谈不上「擦边球」「文字游戏」。

然而,关于固态电池的营销战,确实难逃「贷款」宣传、刻意渲染的嫌疑。

事实上,不过是国际车企,还是动力电池供应商,对于全固态电池的落地时间预期,都放在几年后。

这两年日系车企对于固态电池尤其热情高涨,丰田把最早的全固态电池上车时间定在 2027 年,日产定在 2028 年,都挺漫长。

而宣称在固态电池方面花费 10 年的宁德时代,其董事长曾毓群对日系鼓吹固态电 池商业化的现象提出质疑;

还有最近因固态电池概念股大热,多次冲击涨停的三祥新材,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其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股价炒作的因素较大,固态电池还只是送样阶段。

可以预见,真正的「固态电池」技术成熟为时尚早,进而影响到营销战——目前行业内对于固态电池的传播取向,集中在「长续航」之上。

固态的意义?

不可否认,固态电池是行业公认的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路线,被视作风口、甚至终极方案。

为什么它会成为行业和资本追捧的「香饽饽」?因为现有电池技术的化学创新接近「天花板」,而固态电池有望捅破。

月初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指出,目前锂离子电池面临四大重要挑战,其中之一是能量密度接近理论极限。

当下,主流三元锂电池体系中,高端的高镍体系液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稳定在 300Wh/kg-350Wh/kg。

举几个例子,就单体能量密度而言,宁德时代 NCM 811 电池能做到 245Wh/kg、磷酸铁锂电池可达 174Wh/kg、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为 160Wh/kg,而特斯拉 4680 电池(高镍三元)是 300Wh/kg。

论系统能量密度,三元体系的麒麟电池能做到 255Wh/kg,铁锂体系是 160Wh/kg,这本质上是 CTP 技术改良版,通过内部结构的调整,将体积集成效率提至 72%,赢在物理创新,而非电芯的化学配方变化。

去年 4 月,宁德时代发布的凝聚态电池,使用仿生凝聚态电解质,单体能量密度达到 500Wh/kg,这已经是极具「开创性」的参数。

但是固态电池可以借助化学创新,进一步提高单体能量密度,行业预测可能超过 500Wh/kg。

就在近期,太蓝新能源就宣布了「创纪录」的成果,宣称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块车规级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单体容量 120Ah、实测能量密度 720Wh/kg。

这样的数据如果能延续到商业化阶段,意味着电池体积和重量相同的基础上,有望实现续航翻倍,甚至不止。

届时,固态电池在车辆空间利用率、整车能耗方面,将带来非同一般的主动权。

而眼下,「固态」这一定语, 映射到现实上,关键效益还是大容量、长续航,意义足够吗?其实存疑。

蔚来是最早公开 150kWh 半固态电池的新造车,然而李斌指出,固态电池+超大容量的路线,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为什么?

他认为这解决的是「1% 的使用场景」,实际上单次充电跑 1000km 的需求很少。

买车一向是场景决定需求,人们真的需要大容量的电池来驱动长续航,借此治疗续航焦虑吗?未必。

不分能源形式、车身形式的情况下,月销量榜单中排在前列的车型,其实不全以长续航为关键卖点;

如果筛选纯电,依旧不分车身形式,你还能在前列看到几位入门车型的身影,它们的主销版本,续航基本在 300km、400km 上下。

大多数人对于绝对的长续航,需求并不那么迫切。

从底层逻辑来看,续航不单单取决于电池大小,也关乎电耗,大容量意味着高重量、高电耗,大电池也有边际效益。

以销冠特斯拉 Model Y 为例,60kWh 磷酸铁锂电池可以驱动 554km 续航,而强调极致性能的 Model S,100kWh 电池能做到 715km 的 续航,这些得益于特斯拉为人称道的三电技术。

小鹏的答案是 扶摇架构、全域 800V,在发布扶摇平台首车 G6 时,何小鹏曾说,下一代智能电动车的续航,必然要涉及到电耗水平的竞争;

因此他们立下了不堆电池、「死磕」电耗的 flag,希望破除大众对于「小电池不能有长续航」的认知。

蔚来则聚焦于补能方案,用 NIO Power 的体系能力诠释「星罗棋布」,用可充可换可升级的打法来解决续航焦虑。

然而, 需求可以被烘托渲染,焦虑可以被放大强调, 「言过其实」在车圈里并不罕见。

什么才是真正影响纯电汽车使用焦虑的关键?这又涉及到效率、安全性、便捷性和经济性的平衡。

2026 年之后,全固态电池或许可以趋近这样的平衡,因为它具备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强、温度工作范围广等优势,但它也面临成本 高、技术成熟度低的硬伤。

电池巨头宁德时代都对此抱以审慎态度,掀起圆柱电池热潮的特斯拉也不参与固态电池路线之争,大概都是因为在可预期的时间范围内,它无法显现清晰的商业意义。

全固态电池意义几何,还要等未来,至于电车焦虑,眼下其实在于「加电像加油一样方便」「加电比加油更方便」何时真正实现?

智能电动时代,大家常用汽车类比手机。在续航焦虑这一维度,两者确有相似之处:「续航焦虑」是伪命题,「补能焦虑」才是关键。

充电慢、充电难才是扼住纯电、新能源车咽喉的关键,补能路线各自分野、补能设施越建越多,但焦虑始终没有解决,尤其逢年过节,往往成为「硬伤」,所以大家只能把目光投注在大容量电池上、甚至掉头转向油箱。

手机电量小于 50% 时,人们可能会开始焦虑,但是移动电源俯拾皆是,带手机出远门并不值得太担心,所以手机并不是非得实现充一次够用两三天。

然而电动汽车的「移动电源」还没有做到这个程度,如果补能足够方便,人们或许不会那么关注大容量电池。

在全固态电池顺利走完技术路线、产品路线、商品路线之前,与其争执「真假固态」、争抢「行业首发」,不如想想办法优化电耗、扩建补能设施,来得更实在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