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类综艺:故事虽好看,别丢了真实感
最近,观察类综艺越来越火。《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将镜头对准初入职场的法律精英,展现他们一路升级打怪,由青涩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同一屋檐下》的被观察者则是一群合住在公寓内的陌生年轻人,节目击中当下年轻人无暇社交、不会社交、不敢社交的痛点,引起热议。为何这种垂直细分的观察类综艺屡屡大热破圈?这和它们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以及内在叙事不断自我进化有关。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提出过一种双层叙事理论。这种划分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第一层叙事为外部故事,重在呈现整体作品;第二层为内部叙事,重在分享内部故事。因此,双层叙事结构可分为内外叙事的视角,外部视角重在解释内部视角的叙述,而内部视角重在强化故事的真实性,推动情节发展。这一理论用在观察类综艺上再合适不过,内部叙事就是被观察对象的故事,外部叙事就是明星嘉宾的场外点评。内部叙事负责制造悬念、冲突,外部叙事则是一种价值观的讨论场,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进。这正在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综艺节目模式,在不断进化中。
从其发展历史看,诸如《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妻子的浪漫旅行》这样的节目可以叫做1.0版,特点是以明星为观察对象,多以满足观众对明星个人生活窥探兴趣为主。而《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同一屋檐下》则是2.0版,被观察对象是纯素人,观察触角也从单一的人际关系延伸到更为广阔的职场、社会领域,在叙事上有了进一步创新,而最大的特点在于强化其故事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讲故事的方式,“内容为王”这一原则更加得以凸显,平台、创作者为了满足观众对故事的渴求,几乎是绞尽脑汁,不论是长视频、中视频、短视频,都在追求故事感。火锅剧、下饭剧、交互剧层出不穷,综艺也顺势而为,走上了故事化的轨道。
比如《同一屋檐下》,表面上是6个陌生人在封闭空间的社交故事的真实记录,实际则是一种偶像剧式的类型叙事,综艺有了剧情,人物的行为也能看出背后剧本的影子,整体上戏剧性更强,这不再是一种对生活真实逼近的纯记录,而更像是在生活中提纯出的戏剧性演出,让人产生一种真假难辨之感。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的剪辑手法,效仿律政剧的节奏,不少人感叹其中的李晋晔仿佛《何以笙箫默》中的何以琛本人,观众在人物身上产生了强烈共情。有人认为,故事叙述是一种认知游戏,能够锻炼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模拟周围的世界,想象不同的策略,尤其在社交场景中的策略。观众在看综艺时也能产生追剧的感觉,这就是故事化带来的魅力。
反转·故事感·上帝视角
《同一屋檐下》的初衷,是模拟一个社交场景,破解当下快节奏都市生活中年轻人的社交情感需求,节目选取的人物很具代表性,有忙于创业的年轻老板刘可力,有实现财务自由的壕哥李行,有追逐演员梦想的褚梦娜,有在潮服店上班的打工人王天齐。节目开始时刘可力的霸道总裁做派,王天齐与褚梦娜两人在街边小吃摊的烟火气,神秘的电竞职业选手的日常,这些都曾是吸引眼球的亮点,因为它们都有一种既真实又带有戏剧感的双重效果,尤其是王天齐由一个吊儿郎当的打工人到突然揭开“富二代”的身份,完全符合了戏剧反转的想象,而李行与刘可力、陈柳明之间的“三角恋”,更被称为“成年人”之间的标准约会。所以,《同一屋檐下》本质上是偶像剧类型化的叙事,在一个空间内与几乎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年轻人接触,暂时摆脱了平庸生活的桎梏,似乎是重启人生,有一种梦幻感。
相较之下,《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真实感要更强些,这一季实习生的考核机制更加残酷,引入了“踢馆”环节,而且还真淘汰了两位表现相对落后的实习生。实习生也经历了从法律谈判到公益法律援助,再到调查取证、1V1辩论、模拟法庭审判,每一次任务都在加重,“内卷化”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丁辉为了追求律师梦想,裸辞来实习,被戏称为“背水辉”,被网友认为是打工人的职场写照,从而引发很多关注。“背水辉”从开始面试到第一次项目任务成绩都是“垫底”,从第二次辩论开始逆袭,产生了落差感。而被称为“王姐”的王骁从斯坦福法学院毕业的“天之骄子”到后面主动打破名校光环,逐渐成熟的蜕变也让人感慨。再如秋怡从开始“慢热”,到后来在谈判中展示出的果敢决断,更让人刮目相看。
节目组就是抓住了这些变化的细节,通过“有意识”的剪辑,营造故事感,仿佛让观众在看一部养眼又惊心的律政行业剧。同时,随着节目的推进,实习生需要剥开法律条文冰冷的肌理,亲身去社会中探析人情与法理、现实与梦想的强烈对撞冲击,在泪水与失落中感受坚硬的现实碾压带来的无力感,在师友鼓励与帮助下重拾信心绽放光芒。就像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说,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
此外,观察类综艺的嘉宾点评表面是提供上帝视角,实际上也是构建故事感的重要部分。观察类综艺的内部叙事,很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洞穴中墙壁上的幻影,是对现实的模拟,与现实又始终隔了一层。嘉宾点评时间则像将洞穴人带入现实世界的角色,灯光亮起,所有的讨论都在阳光下进行。而且嘉宾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带着自己的人生阅历,提供了不少更有参考借鉴意义的故事,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比如在陪领导坐车时是否该坐副驾驶,初入职场如何打破社交僵局这样的职场常识,嘉宾们往往能提供一种更加成熟的价值观念,不少网友在弹幕上表示“get到新技能”,这也是一种“锻炼心智”的捷径。通过内外叙事的交融衔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由外部视角将内部视角的故事提升到价值观输出,这就是观察类综艺叙事表达进阶的秘密。
真人秀拍成了偶像剧?
人类对于故事的追求是永恒的,观察类综艺加强故事感,本无可厚非,但这也就容易引发真实性的悖论。观察类综艺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尤其是现在以素人为主的观察综艺成为重要方向,就是要多讲普通人的故事,但是像《同一屋檐下》,确实在真实与虚构的高空钢丝之间游走。一方面想营造现实生活的质感,另一方面,尤其是节目的后半段,剧情设计感越来越明显。
比如王天齐与褚梦娜在雨天去看电影后两人闹情绪吵架,梦娜埋怨王天齐不够体贴痛哭流涕,台词和动作中近景镜头的熟练切换,煽情音乐的及时跟进,简直是2000年左右偶像剧的翻版,弹幕上一片吐槽。
再比如,吴嘉雯和李行明明暧昧许久,但突然拒绝了他,理由是她喜欢有“少年感”的人,节目的下一期立刻安排了一个身高一米九、少年感满满的20岁篮球运动员上场,并让他们产生了“三角恋”,难怪网友会觉得吴嘉雯就是“工具人”,而节目也因此沦为“相亲节目”。如果假定性的戏剧感尺度把握不好,整个节目竭力营造出来的真实感就会大打折扣,对节目质量造成伤害。
网络观察类综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表达范式,也建立起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它对年轻人生活的敏锐捕捉、活泼自由的表达、适度的故事化,都深深吸引着年轻观众。事实上,现在部分传统电视也在学习这种模式,却没有学到网络化的特点,导致节目的价值观很好,传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未来,网络综艺必须懂得“真实与假定”的双刃剑,尽量将观察的触角延伸进千姿百态的社会,描摹时代的风貌,才会让观察出真实,出况味,出智慧。(胡祥)